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六 )


这个分期重点放在了初盛唐时期 , 且将唐三彩器和三彩俑分别观察分析 , 更清晰地展示了唐三彩起源和兴盛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征 。
归纳上述分期可见 , 唐三彩的发展历史上有三个变化的节点 , 涉及到三位皇帝——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高宗时代标准的唐三彩出现;武则天临朝和整个武周时期延续到中宗、睿宗及玄宗初期 , 是唐三彩大发展和鼎盛时代;唐玄宗开元末年是唐三彩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
唐三彩的迅速成长和兴盛都发生在武则天临朝、改制和持续影响时期 。本文结合墓葬出土彩绘陶等的特征 , 将唐三彩发展分为五期:
一期:650?680年高宗时期 。此期陕西出土初唐三彩的多为大型或较大型的墓葬 , 以昭陵陪葬墓为多;河南则多为巩县窑附近的唐墓 , 墓主身份并不显赫 。两地出上三彩均只见唐三彩器 , 未见三彩俑 。施釉法较为简单 。此期仅发现河南巩县三彩窑可早到初唐 。属于这一时期的纪年墓主要有:陕西的郑仁泰墓(663年).牛仁湘墓(665 年)、王大礼基(670年),燕妃墓(671年),李福墓 (672年),李凤墓(675年 , 图15)等;河南巩县芝田和北窑湾初唐基约7~8座 。此期代表姓性纪年墓有:陕西李晦落(689年),湖北李徽墓(684年), 崔弩墓(689年),河南恭陵哀皇后墓(687年),洛阳王雄诞夫人墓(687年)等 。
二期:680-690年武则天临期 , 唐三彩飞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三彩俑出现并飞速发展 , 洛阳王雄诞夫人墓(687年)(图16)、陕西李晦墓(689年)出土了最早的三彩俑;三彩器品种、数量增多 , 有贴花、鱼子纹等仿金银器的装饰;唐三彩的典型装饰一类丝绸缬染的白斑点釉彩图案出现 。该阶段迄今只发现巩县三彩窑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6 洛阳王雄诞夫人墓出土唐三彩骑马俑
三期:690~712年 , 武周、中宗、睿宗时期 ,为唐三彩鼎盛期 。这一时期三彩俑数量空前增多 , 墓葬中唐三彩俑超过三彩器的数量;釉彩华丽 , 装饰手法多样 , 三彩俑形象生动写实 。此期以 705年为界.之前洛阳三彩墓尤其是大型三彩墓多于长安 , 705年以后 , 长安大型三彩墓增多 。唐三彩的生产仍以巩县窑为主 。由于使用量激增 , 长安地区出现陶胎三彩 , 无疑为当地产品 , 但窑场尚未发现 。
四期:712-742年玄宗天宝年之前 。此期洛阳唐墓的三彩俑基本不见;长安唐墓中小型三彩俑数量较多 。墓主身份有平民化趋向 。三彩俑和模型出现了新的类型 , 动态感增强(图17) 。长安地区褐红色的陶胎三彩数量增加 。此期除巩县窑外 , 还发现了陕西黄堡窑和礼泉坊窑已开始生产唐三彩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7 西安郭杜镇31号唐墓出土杂技俑
五期:742年~唐末 , 玄宗天宝年以后 。此期长安唐墓很少有唐三彩随葬;洛阳巩县唐墓出现了一些随葬唐三彩器、小型三彩模型等的墓葬(图 18);在唐长安大明宫、青龙寺等遗址中的三彩器多白釉绿彩、黄釉器 。唐三彩器中的实用器比例上升 。最日常的碗、盘类集中于特定的品种——白釉绿彩、白釉蓝彩乃至唐青花 。生产唐三彩的窑扯 ,有河南巩县窑、陕西黄堡窑、西安醴泉坊窑、河北邢窑、山西浑源窑、四川邛姓窑等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8 巩义晚唐墓出土的茶具模型明器
从上可见 , 唐三彩发展的最大的转折 , 一是680年前后的武则天实际执政时期 , 一是唐玄宗天宝之前的740年前后 。前者 , 唐三彩发展突飞猛进、唐墓中三彩俑的数量急剧增加;后者唐三彩骤然衰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