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球鞋背后,有几分理性与热爱( 二 )


“炒鞋”有风险 , 购买需谨慎
【|疯狂的球鞋背后,有几分理性与热爱】球鞋作为消耗品并不会永久保值 , 并且随着潮流趋势的变化 , 新款出现 , 旧款就会被淘汰 , 价格随之跌落 。 事实上 , “炒鞋”圈并非“遍地黄金” , 有人赚的盆满钵满 , 也有人赔的倾家荡产 。 例如某双热门球鞋 , 2019年下半年被炒到破万元的高价 , 随后受补货、宣传热度降低等因素影响 , 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 , 许多跟风“炒鞋”的球鞋买家不仅没赚到钱 , 反而赔了不少 。
现代制鞋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 , 大体流程已高度透明 。 据某球鞋测评网站分析 , 对于一双官方售价为1000元的球鞋而言 , 其生产成本不到200元 。 绝大多数所谓的“限量”球鞋 , 只不过是商家饥饿营销的策略 。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人为营造的稀缺性 ,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天价”鞋不会成为“硬通货” , 而只是资本的泡沫 。
此外 , 近年来 , 高价购得假鞋、“炒鞋”创业被骗这样的新闻在媒体上频频曝出 。 除了诈骗犯罪以外 , “炒鞋”可能涉及的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金融违法问题也引起关注 。
鞋是用来穿的 , 不是用来炒的 。 一方面 , 对于消费者 , 尤其是那些收入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差的青年群体 , 要警惕“天价”鞋背后的资本泡沫 , 防范“炒鞋”相关的金融风险 , 量力而行 , 不要为了追求潮流、盲目攀比而一掷千金 。 另一方面 , 平台需要加强对“炒鞋”行为的监控 , 优化治理模式与赔付机制来杜绝“炒鞋”行为 。 此外 , 有关部门也应及时介入 , 对其中涉及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有力打击 。
让球鞋潮流回归文化本身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 从现在开始杜绝“炒鞋”行为 , 理性购买 , 以热爱之名享受每双球鞋带给我们的欢愉 。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