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疯狂英语”李阳不再疯狂 割韭菜的最后机会?

李阳|“疯狂英语”李阳不再疯狂 割韭菜的最后机会?
文章图片

李阳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 , 是在抖音 。 在出镜的视频中 , 李阳面部肌肉下垂 , 皮肤暗黑 , 体态发福 , 双鬓已有明显的白发 。 快到有些拥挤的语言中 , 传递着的仍然是20年前那套学习方法 。 只是 , 能够产生共鸣的 , 恐怕只有80、90后这一代人 。
提起李阳 , "疯狂英语"和"家暴丑闻"是难以磨灭的两个标签 , 这仿佛是他人生的分界线 。 家暴门之后 , 疯狂英语一落千丈 。 2013年 , 李阳加入著名直销公司安利 , 并称安利事业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助人的伟大事业 , 不久却黯然离场 。 2014年 , 李阳在河南登封少林寺皈依佛门 , 师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 号称"我多年来寻找的智慧 , 几乎都被佛教所包含" , 却是实现商业目的地另一个幌子 。 不久 , 李阳推出了售价699元的"疯狂手机" , 主打英语学习和4个月长的待机时间 , "未来市值超越新东方就靠它了" , 最终的结局不言而喻 。
飘零十年 , 年过半百的李阳依然在不知疲倦地招收信徒 , 但疯狂英语、连同那个疯狂迷信英语的时代 , 早已离我们远去 。
李阳的疯狂时代
如今回顾疯狂英语的辉煌与没落 , 李阳曾经有过机会 。
90年代 , 是一个疯狂迷信英语的时代 。 申奥成功和加入世贸组织加速了中国的国际化热潮 , 国内兴起一股"英语热" 。 但彼时中国人学英语 , 缺乏系统的方法论 , 缺乏英语方面的材料 , 更缺乏一个偶像 。
李阳成为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 。 徐小平曾说 , 在90年代 , 李阳是他们的偶像 , 是新东方的赶超目标 , 他在后来编写的《中国合伙人》中把原型王强的名字改为"王阳" , 就是在向李阳致敬 。
除去顺应了英语热潮的时代需求 , 疯狂英语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最大程度地鼓动了民族主义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 李阳惯爱用"学好英语 , 让中国超过美国"、"让中国之声响彻世界"等口号来激发人们的情绪 , 这在当时确实显现出不小的号召力 。
李阳|“疯狂英语”李阳不再疯狂 割韭菜的最后机会?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疯狂英语》
李阳很早就开始对疯狂英语进行国际化的运作 。 诸如引进专业的外教团队 , 国际化的编辑团队 , 这使得疯狂英语的产品在图书的包装、录音的制作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领先水平 。
但这些都不如他自创的"疯狂"、"打鸡血式"的英语学习体系 , 借着"高声对天朗读背诵"、"脱口而出"、"30秒读完"等方法包装 , 效果显著 。 1999年 , 导演张元拍摄了记录长片《疯狂英语》 , 他把李阳描绘成一个"宗教式狂热的煽动分子" , 李阳在片中的煽动性可见一斑 。
李阳|“疯狂英语”李阳不再疯狂 割韭菜的最后机会?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疯狂英语》
成也疯狂 , 败也疯狂 。 李阳的"宗教式狂热"终究成为桎梏疯狂英语发展的本质原因 。 疯狂英语的核心其实是励志鸡血 , 过于理想化的理念缺乏持久力 , 那些励志的目标 , 多半虚空且缺乏必要的内容 。 只有"鸡血"终究不能解决问题 。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 对外交流的密切 , 尤其是互联网内容的日渐发达 , 疯狂英语的外教优势逐渐丧失了 。 大众可以从互联网上唾手可得各种正宗的英文电影、美剧等资源时 , 李阳的二维语料就完全不占优势了 。 网络的进化是杀死疯狂英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与此同时 , 除了营销手段 , 李阳并不擅长经营 。 教育品牌层出不穷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 疯狂英语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 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更新迭代的能力 , 又过分强调李阳的IP价值 , 李阳的人设一旦崩塌 , 将对品牌产生毁灭性打击 。 "家暴门"的爆发 , 是加速疯狂英语没落的最后一根稻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