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为什么汉字文化圈不能引领科学启蒙

相比象形象声发展起来的汉字文化 , 希腊和拉丁语言系则可以称之为抽象文字系 , 科学启蒙和发展需要抽象思维和抽象描述 , 汉字这种象形象声字在表达抽象意义时显得很捉襟见肘和导致描述意义的啼笑皆非 , 比如“东西”“快活” , 除非不断创造很多新字 , 这又给识字记字理解和排版印刷带来巨大的困难 。科学启蒙最重要的一步是数学启蒙 , 数学启蒙最重要的一步是三角函数的建立 , Sine , Cosine , 西人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很容易建立起字符串和数学规则描述间的对应关系 , 抽象简洁易记 , 而汉字思维呢 , 基本无法自我突破 。 读初中时 , 第一次听到勾股时笑了半天 , 勾屁股 , 很难将勾股和数学描述对应起来 , 因为勾股两字的具象含义干扰太大 。 Sine函数 , 试想用明清时代的汉字来描述一下 , 并原创性地用一两个汉字命名此函数 , 难度有多大 。 sin(a+b)=sina*cosb+cosa*sinb , 幸亏西人发明抽象字符文字 , 如果用明清时代的汉字来描述或书写这个公式 , 会把自己都绕晕 , 别人更是难以听明白 。 知识和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概念的建立 , 概念建立有个相似性原理 , 用汉语来说叫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 。 汉字是单音节文字 , 尤其是古汉语 , 一字一顿 , 诱导汉人形成和固化于离散性思维 。 西人的文字无论书写和朗读大都倾向连续性 , 听觉上连续语言和视觉上文字笔画的线条连续 , 让西人对连续性的感觉比较敏感和觉察细微 , 也诱发了西人对线条连续性细节的探究兴趣 , 这促生了牛顿微积分的发明 。 汉字导致大多汉人固化于离散性思维 , 因此汉人比较擅长于归类、罗列、排比等手法 , 中国人能发明天干地支文字计数符号但很难发明数学关联表达式 , 汉人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略有建树和突破仅限于数论、韩信点兵类求余类算法 , 由于离散性思维束缚 , 在数学领域难以建立起连续、连通、闭合等概念 , 更无法发明微积分、梯度、散度、旋度、流形等连续量的数理分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