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昌耀,在时光深处孤独耸立的诗之高原|谭五昌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昌耀 , 在时光深处孤独耸立的诗之高原|谭五昌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3期
文/谭五昌
诗人|昌耀,在时光深处孤独耸立的诗之高原|谭五昌
本文插图
谭五昌先生在第二届昌耀诗歌奖颁奖典礼上讲话

孤独 , 几乎是古今中外一切杰出的诗人与艺术家共同面临的精神境遇 , 因为他们横空出世般的诗艺创造与精神探险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 放眼望去 , 在这些杰出的诗人与艺术家身边 , 遍布着与其处于同一时代但观念与趣味无限滞后的平庸读者与观众 , 而其当世知音 , 往往变得像黄金一般珍稀可贵 , 甚至遭遇到时人致命性的冷落、轻蔑、嘲讽与攻击 。 因此 , 他们只能在时代中忍受巨大的孤寂、失落与痛苦 , 直至时光本身最终慷慨地赐予他们以光荣的艺术荆冠 。 这就是他们无法逃避的深刻宿命 。 而与那些杰出诗人与艺术家的孤独相伴的 , 则往往是其现实生存与人生经历的苦难、困窘与命运多舛 , 它们不但构成了这些天赋非凡的诗人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命运的苦难状态与传奇性质 , 内化成他们诗艺创造中无比丰富、深邃与珍贵的经验库存与精神资源 , 更将他们卓尔不群的诗人艺术家形象以极具个性、难以复制的方式 , 生动有力的刻写在中外诗歌艺术史上 。
在百年中国新诗发展史上 , 昌耀(1936—2000)就是这样一位命定孤独的大诗人 。 昌耀的诗歌创作自其少年时代开始 , 至其生命终结 , 其波澜壮阔的创作生涯延贯了半个世纪 。 但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功底深厚、品质优异超群的昌耀 , 在中国当代诗坛几乎一直处于颇反常态的“默默无闻”状态 , 因为昌耀诗歌独特的美学风貌、气象、质地、内涵、魅力与价值 , 少有人识 , 除了骆一禾、韩作荣、周涛、燎原、叶橹等极少数当代诗人、编辑家与诗评家对昌耀的诗表示高度的赞赏与价值认同之外 , 整个当代诗坛 , 对于昌耀的诗 , 基本上处于一种集体性的“失语”状态 , 因而 , 昌耀及昌耀的诗 , 在诗歌界及社会上便少为人知 , 这种情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略有改变 。 具体的表征是 , 在当代诗歌界 , 知道昌耀的人相比过去多了起来 , 昌耀也获得了以“著名诗人”身份出席外省诗歌活动的一些机会 , 甚至他还获得了一些级别不低的诗歌奖项(如《人民文学》杂志给他颁发的年度诗歌奖) 。 但直到昌耀本人去世 , 其诗歌上的知音严格说来其实也寥寥无几 。 本质上说 , 作为一个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诗人 , 昌耀依然是孤独的 。 因为 , 昌耀的诗歌文本基本上处于一种人为的“自闭状态” , 与众人相隔膜 , 当代诗坛上少有敏识之士可以整体感知并把握昌耀诗歌文本的堂奥 , 可以无所阻碍、心意相通的进入到昌耀色彩斑斓、博大精深的诗歌世界 。 在我看来 , 昌耀本人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呕心沥血、艰苦卓绝、执着坚定的诗艺与精神的双重创造 , 最终为自己建构起了一座诗歌的高原 , 它孤独而傲然的耸立在中国当代新诗辽远的地平线上 。 这座独属于昌耀的诗歌高原 , 其内涵极为丰富、博杂、厚重 , 犹如一座埋藏着金、银、铜、铁、锌等优质金属品的矿山 , 它展示出了在其他当代诗人的诗歌文本中较为罕见的精神的深度、思想的高度与经验的宽度 。 综观昌耀所有的诗歌文本 , 其思想精神体量是非常庞大的 , 择要而论 , 它内部混含着诗人的孤独意识、命运意识、高原情结、流浪情结、女性崇拜情结、英雄主义情结、共产主义乌托邦情结、历史信仰等异常丰富、复杂的思想精神元素与相关主题 。
如前所述 , 孤独感(孤独意识)是所有杰出诗人共同的精神境遇与生命体验 , 也是其诗歌文本精神空间阔大、境界超迈的重要表现 。 现以昌耀创作于1980年代的短诗《斯人》为例 , 这首短诗对诗人孤独感的表现受到诗坛人士的普遍赞誉 , 堪称典范性文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