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历史|不能说的秘密:苏轼为什么会成为美食家发明家?真是因为贫穷吗?( 二 )


剪毛胡羊大如马 , 谁记鹿角腥盘筵 。
厨中蒸粟堆饭瓮 , 大杓更取酸生涎 。
柘罗铜碾弃不用 , 脂麻白土须盆研 。
故人犹作旧眼看 , 谓我好尚如当年 。
沙溪北苑强分别 , 水脚一线争谁先 。
清诗两幅寄千里 , 紫金百饼费万钱 。
吟哦烹噍两奇绝 , 只恐偷乞烦封缠 。
老妻稚子不知爱 , 一半已入姜盐煎 。
人生所遇无不可 , 南北嗜好知谁贤 。
死生祸福久不择 , 更论甘苦争蚩妍 。
知君穷旅不自释 , 因诗寄谢聊相镌 。
东坡居士公元1080年 , 苏轼一帆风顺的前半生 , 伴随着“乌台诗案”的到来戛然而止 。 在狱中度过了103天随时丢掉性命的牢狱生涯之后 , 苏轼被贬黄州 , 成为了黄州团练副使 , 不得签署公文 。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行动自由的高级政治犯!这时候苏轼的俸禄具体多少并不能按照正常官职进行计算 , 应该远远低于这个数量 , 甚至可能是没有的 。 因为按照宋朝团练副使的待遇应该有“授永业田3顷 , 职田2.5顷” , 但是后来苏轼靠着黄州太守的帮忙 , 才在城东开发了数十亩废弃营地作为自有耕田 , 由此可见苏轼可能并没有官俸 。 再加上此前苏轼为了追求生活质量“俸入所得 , 随手辄尽” , 初入黄州的苏轼只能靠着此前的为数不多的积蓄生活 , 按照苏轼的话说就是:“恐年载间 , 遂有饥寒之忧” 。 但是这样的困顿生活并没有让苏轼就此沉沦 , 而是开启了自己的美食家生涯!

苏轼乌台诗案影视形象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之下 , 苏轼因缘际会的第一次与下层人民大众有深切的接触与交流 。 对老百姓的疾苦更是有了深切的体会 , 例如在听说江南溺婴恶习的消息时 , “闻之酸辛 , 为食不下” 。 随后给故人鄂州太守朱寿昌写信 , 让他建立赏罚以变此风 。 然而苏轼此时的身份在政治上多做毕竟有限 , 也只能劝说他人实施 。 但是苏轼对于人民疾苦还有另一种形式:改善劳苦大众饮食!毕竟民以食为天 。
来到黄州一年之后 , 苏轼积蓄消耗殆尽 , 无奈之下苏轼在好友马正卿的帮助下向黄州太守徐君请得城东数十亩废弃营地 。 从此过着躬耕东坡的农耕生活 , 并自号“东坡居士” 。 苏轼每天除了上班应酬之外 , 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美食!更确切的说是研究廉价农家美食 。 有人说苏轼不写作吗?那些都是来源于生活 , 灵感来了就写了!有人说苏轼不是还出去游玩吗?那是苏轼在黄州后两年的事 , 前两年穷玩不起 。 黄州期间 , 苏轼发明了著名的黄州三味——东坡羹、东坡肉和东坡鱼 。 这三个美食 , 无一例外的是的廉价食材!

东坡羹东坡羹是一道以蔬菜、豆类、米类做出来的羹汤 , 所用食材廉价易得 , 而且不需要复杂的调料 。 苏轼到黄州之后 , 日益贫困 , “水陆之味 , 贫不能致”只能“绕麦田寻野莽 , 强为僧食煮山羹” 。 其实这样的生活才是普通人民大众的正常生活 ,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 苏轼发明了第一道农家菜 , 一道“有自然之”的菜羹 , 也就是‘东坡羹” 。 由于食材的廉价 , 烹饪方式的简单 , 成为穷苦大众和修道吃素之人的挚爱 。 很快在当地传播开来 , 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美食 , 为此苏轼专门做了《菜羹赋并叙》 , 还作有《东坡羹颂》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羹的做法:
东坡羹 , 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 。 不用鱼肉五味 , 有自然之甘 。 其法以荻若蔓等、若芦放、若荞 , 皆操洗数过 , 去辛苦汁 。 先以生油少许涂釜 , 缘及瓷碗 , 下菜沸汤中 。 入生米为掺及少生姜 , 以油碗覆之 , 不得触 , 触则生油气 , 至熟不除 。 其上置炊饭如常法 , 既不可速覆 , 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 。 羹每沸涌 。 遇油辄下 , 又为碗所压 , 故终不得上 。 不尔 , 羹上薄饭 , 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 。 饭熟羹亦烂可食 。 若无菜 , 用瓜、茄 , 皆切破 , 不操洗 , 入卷 , 熟赤豆与粳米半为掺 。 余如煮菜法 。

东坡肉东坡羹的做法咱就不多做赘述 , 从它的制作方法和食材可以看出 , 这是一道非常贴合大众的菜 。 从后来的影响来看 , 这样一道羹对于普通百姓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一顿饭的职能 , 或许灾年的救命之物 。 除了这不用鱼肉五味的东坡羹 , 苏轼在考察当地实际状况之后发明的东坡肉 , 则是解决了黄州地区贫者无肉可食的尴尬境地 。 穷苦大众对于上层社会美味肉食狗肉、羊肉都是求之不得 , 对于价格低廉的猪肉则是不会烹饪 。 苏轼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 , 结合自己四川老家猪肉做法 , 发明了东坡肉 。 并创作了《猪肉颂》推广这一做法:
净洗铛 , 少著水 , 柴头罨烟焰不起 。
待他自熟莫催他 , 火候足时他自美 。
黄州好猪肉 , 价贱如泥土 。
贵者不肯吃 , 贫者不解煮 , 早晨起来打两碗 , 饱得自家君莫管 。
从中不难发现 , 这道东坡肉针对的人群是贫者 , 目的是解决贫者不解煮的问题 。 发明这道菜的原因是黄州好猪肉 , 价贱如泥土 。 由此可见苏轼这道菜也是为了当地贫者而发明推广的 。 咱们再看第三道菜东坡鱼 。 黄州地处南方 , 毗邻长江 , 湖泊山间自不少鱼 。 可是鱼的烹饪难度相较于猪肉 , 有过之而无不及 。 于是苏轼就根据当地常见的鱼发明了东坡鱼 , 并且创作了《煮鱼法》来传播这一美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