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在中国怎么就变味了?( 三 )


其实这哪里是营销 , 这只是营销学下面一个叫传播学的版块 。
大众有误解也就算了 , 毕竟术业有专攻 。 但是某些网红级专家也会犯常识性错误 。
比如网上流传着企业能量模型 , 认为企业经营分为产品、价格、营销、渠道四个板块 。
|市场营销在中国怎么就变味了?
本文插图

其实 , 这里的营销只是4P中的传播(Promotion)的意思 。
近期接到一个消费品牌的战略咨询项目 。 客户主营养生产品 , 并且开创了全新品类 。 2019年客户花重金和超级流量综艺IP《向往的生活》进行广告合作 , 最终带火了整个品类 。 可惜的是 , 竞争品牌的产品在天猫销售一空 , 但是该品牌的销量却不见增长 。
|市场营销在中国怎么就变味了?
本文插图

后来调查发现 , 该品牌是以私域经销商起家的 , 由于私域经销商是销售利润的核心来源 , 为了维护私域经销商的利益 , 该品牌并没有开设直营电商渠道 。 因此 , 这次重磅综艺广告只能为竞争品牌做了嫁衣 。
其实 , 该品牌的关键增长问题并不是广告传播 , 而是如何从私域渠道拓展到大众渠道 , 同时又不侵犯私域经销商的利益 。
营销的问题不只包括传播 , 但是一旦出现问题 , 人们总是最先想到传播 。 每个创业者似乎都有一种执念:以为巷子太深 , 酒香没飘到 , 只要我把传播做到位 , 美酒就能香飘千里 。
同理的案例数不胜数 。 比如近几年流行的跨界联名 , 如滔滔江水 , 连绵不绝 , 刷屏刷得手机屏都要炸裂了 。
2018年大白兔奶糖推出大白兔润唇膏 , 首发半秒即被抢空 。 不仅如此 , 大白兔还推出过香水、沐浴乳、护手霜、身体乳 。 后来 , 马应龙慕名而来 , 竟然推出了唇膏 。 不知道马应龙市场/品牌部同事用不用 。
对于类似的营销创意 , 媒体专家歌舞升平 , 一致好评 , 但是有哪位专家看过这几年创意火爆的品牌财报如何?
跨界联名产品卖得火爆 , 但主营产品却业绩平平 。 创意活动和产品业绩形成强烈的反差 , 不失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好事 , 反正花的钱是老板和股东的 。
究其原因 , 这些广告和产品创意仅仅属于一种传播活动 , 并不是营销的全局 。 找不到营销的关键问题 , 一味地追求传播 , 很容易造成没有成效的营销投入 。
企业对传播的一往情深 , 对营销的一叶障目 , 一定程度上来自喧嚣的媒体环境 。 在很多人眼中 , 刷屏的广告、新奇的创意是在媒体上看得到的 。 而实际上 , 营销的成果就像冰山 , 你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传播活动 , 看不到冰山下的营销系统 。
这就是科特勒《营销管理》体系的伟大之处 , 他不会给你具体的执行方案 , 而是给你全局的思考 , 让你开启上帝之眼 , 审视营销的全貌 。
但也正是科特勒《营销管理》体系不显山、不露水 , 才导致市场营销科学被长期误读 。
【|市场营销在中国怎么就变味了?】4、 市场营销第三大曲解:轻产品重营销
在中国 , 重视产品和技术是一件政治上正确的事 , 即便事实上你是以市场营销为导向而起家的企业 。
比如以营销渠道管理起家的格力 , 在问鼎行业后 , 董小姐多次公开表示自己是靠科技致胜的 , 最讨厌做营销 。 殊不知 , 这种说法正是董小姐营销手段的高明之处 。
长期以来 , 营销在中国被误解为销售和传播 , 而且是那种非常低级的销售和传播 , 以至于消费者认为营销就是忽悠 , 营销人员能把苹果腐烂说成生物发酵 , 能把梳子卖给和尚 。
换句话说 , 如果你敢说你是市场营销为导向的企业 , 消费者会把你视为骗子 , 像对待过街老鼠一样 , 把你和你的产品赶回乡下老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