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坚守在那鲜为人知的艰苦战位,这是年轻官兵的戍边故事( 二 )
在哨所守防一个月 , 高兴隆对这里的风有了切身体会 。
“训练场上的沙土 , 一个星期就被刮得见底 。我们每隔几天就得去半山腰一袋一袋地扛沙土回来 。”被分配到哨所“带哨” , 高兴隆这名刚刚军校毕业的排长 , 也是带着任务来的——中队长专门叮嘱他:“哨所驻地偏远 , 可战士们的训练标准不能降 。把哨所守好 , 把这条河守好 , 青春才有价值!”
今年“八一”前夕 , 哨所迎来了特殊的“客人”——4位退伍40年的老兵 。
离开昌马河40年了 , 他们相约要一起重回老连队 , 再看一眼曾经的执勤哨位 , 再捧一抔黄土 , 再喝一口昌马河水 。
哨所午餐时 , 饭桌上摆了4个菜 , 老兵们你一言我一语 , 一起回忆当年的艰苦岁月:“吃粮等上七八天 , 充饥沙葱蘸咸盐 , 战士睡觉没床板 , 被褥下面垫着砖 。”“山上沙土不长菜 , 我们跑到几十公里以外的玉门镇 , 从农民那里拉回粪土改良土壤……”
上士卢硕带着老兵们走进营房 , 墙壁上“龙虎榜” , 有自己作为训练标兵的大幅照片 。面对荣誉 , 他挠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了 。
老兵们连连点头:“年轻战友们的精神面貌个个都棒!哨所虽还是那个哨所 , 但变化已经翻天覆地 。”
大坝——
“没来时不想进来 , 来了以后不想出去”
凌晨时分 , 下士何嘉嘉走上哨位 。
值班室监控大屏上 , 哨所多个点位的实时情况清晰呈现 。此刻 , 分别安置在哨所各点位的监控摄像头 , 正警惕地环视、观察着周边情况 。
在值班日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后 , 何嘉嘉开始了夜间执勤 。
他操控摄像头 , 仔细查看点位情况 , 并一一记录在册 。
“有了‘电子哨兵’助力 , 夜间执勤效率提升不少 。”何嘉嘉说 , 先进的执勤信息化装备和综合信息网络 , 使哨所的执勤能力实现新跨越 。
守防条件的改善 , 执勤能力的提升 , 让哨所再不是一座“孤岛” , 但哨所官兵肩头的责任依然重大 。
【Array|坚守在那鲜为人知的艰苦战位,这是年轻官兵的戍边故事】1969年12月 , 气温突降至零下20摄氏度 , 哨兵守护的水库管道被封冻 , 水线告急 。
时任团长杨尔昌向上级立下军令状 , 火速带领官兵进山抢修 。当支援官兵抵达哨所时 , 看到的却是哨所战友们用铁锨凿冰排险的场景——
他们的棉衣冻成了冰坨 , 眉毛上结满冰霜 , 却硬是用血肉之躯阻挡住冰块进入管道 , 防止了“管道冰堵” 。
如今 , 到了严冬 , “凿冰排险”仍然是哨所官兵经常要面临的艰难任务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官兵在巡逻中经过水库大坝 。侯崇慧摄
上士陈林依然记得 , 10年前的一天 , 寒流侵袭戈壁 , 河水大面积冻结 , 取水口严重堵塞 , 他和战友们二话不说投入战斗 。
他们一边向上级报告 , 一边用背包绳将自己捆在大坝出水口 , 冒着严寒用冰铲凿冰 , 一直干到凌晨支队上百名增援战友赶到那一刻……
这些故事如今凝固成哨所里的“传家宝” 。每一名初来哨所的官兵 , 都在感动中受到感召 , 并在接下来的哨位上懂得坚守的价值 。
“没来时不想进来 , 来了以后不想出去 。”中队指导员陈扶贵曾在哨所守防多年 , 对那段甘苦交加的日子 , 有着真切的感悟:哨所是个大学校 , 让人成长成熟 。几乎每一名分配到这里的战士 , 都经历过从“灰心失望”到“无悔坚守”的心路历程 。
大坝一侧的山崖上 , 有一处被官兵称为“天梯”的地方——险峻的崖壁上 , 一架仅容一人通过的铁制阶梯 , 沿着近60度的陡坡顺山势而上 。
这里是官兵每天巡逻的必经之地 , 也是藏族新战士南却多月杰最爱的巡逻“打卡地” , 因为从这里可以攀上山巅 , 将整个大坝尽收眼底 。
推荐阅读
- 吴志江|梦想在坚守中绽放
- |战高温·烈日下的坚守 扬泰机场“驱鸟员”:24小时守护飞机周全
- 国内军事,武警|“00后”了不起!他双臂晒出百余水泡仍坚守堤坝
- Array|三位指导员的“隔空对谈”
- Array|莫把训练安全抓偏了
- Array|“蓝军机长”是个兵,给部队大学生士兵培养留下这样的启示
- Array|最后8小时,他始终怒视着眼前敌人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 Array|官兵好评如潮!这个旅依托微信公众号搞教育受欢迎
- Array|@广大考生,文职人员考试前的这些细节不可忽略
- Array|数千名官兵奔赴救灾一线,其中令人感动的还有这些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