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莱博维茨的赞歌》:不死者和两座修道院的毁灭与新生( 四 )


类似《莱博维茨的赞歌》和《巴别塔》这样的文章 , 可以说带着神性 。 然而这种作品注定昙花一现 。 姜后来的作品始终未能超越《巴别塔》(尽管依旧杰作频出 , 如前年改编成了电影的《你一生的故事》) , 而米勒更为明显 , 我当初兴冲冲地读了他的其他作品 , 结果发现它们都是些庸作 , 大失所望 。
中年|《莱博维茨的赞歌》:不死者和两座修道院的毁灭与新生
本文插图
姜峯楠的《巴别塔》


值得注意的是 , 还有些科幻小说虽然没有这么强的天启感 , 但它们同样在宣讲科技的弊端和人类应该学会谦卑——毕竟宇宙浩瀚 , 即使从科学角度来看 , 人类之上的智慧生物也必然存在 。 而当那智慧彻彻底底地超越人类时 , 他们和神又能有多少区别?这里有个极好的例子 , 就是卡尔·萨根的《接触》 。 萨根是美国天文学家 , 行星学会创立者 , 还是非常成功的科普作家 , 然而即使是这样举世闻名的理性主义者也没有反对宗教(尽管他可能否定人格化的神) 。 萨根在科幻小说《接触》里假想了能够在自然常数里留下信息(比如π的小数点后几千万位)的超级智慧 , 他们还可能是已知宇宙的缔造者 , 这样的智慧存在实际上同“神”的概念已经模糊地叠加在了一起 , 让人无法辨别彼此 。

有意思的是 , 反而是小沃尔特·M.米勒、姜峯楠和卡尔·萨根这些人 , 用普通人的渺小和谦卑反衬出了普通人的伟大 。 回到《莱博维茨的赞歌》里 , 正是漫长岁月里一个又一个修道士——包括杰拉德、保罗、泽尔奇和莱博维茨本人——的奉献 , 铸成了修道院坚守千年、传向未来的理念 , 而活了三十二个世纪的传奇拉撒路 , 却只能成为一个旁观者 , 一个无可奈何的配角 。 他大概在告诉读者 , 这种普通人的伟大 , 实际上超越了天赋异禀的面壁者、最强基因调整者、又或者天生原力亲和的光剑武士 。 因为你知道 , 你和他们一样普通 , 当然也可以和他们一样谦卑 , 和他们一样伟大 。
中年|《莱博维茨的赞歌》:不死者和两座修道院的毁灭与新生
本文插图
卡尔·萨根《接触》里人类按照外星蓝图制作的机器

至于谦卑的对象 , 米勒当然信奉他的天主教上帝 , 姜峯楠承认自然法则的伟力 , 卡尔·萨根则描绘了超级智慧生物 。 但在信仰这件事上 , 也许还是那个发现相对论 , 提议曼哈顿计划 , 却又反对核武器的爱因斯坦说得更通透点:
“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 , 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接近我们的心灵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 , 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 , 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 。 ”(完)
中年|《莱博维茨的赞歌》:不死者和两座修道院的毁灭与新生
本文插图

【中年|《莱博维茨的赞歌》:不死者和两座修道院的毁灭与新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