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莱博维茨的赞歌》:不死者和两座修道院的毁灭与新生( 二 )


打个比方 , 核武器就是科学的产物 。 然而核武器并没有使得人类社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 相反 , 美苏冷战几十年 , 几次险些互扔核弹毁灭文明 。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 要不是核潜艇B-59的大副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执意反对发射核弹 , 你可能不会有机会透过电脑或者手机看到这些文字 。 即使冷战已经结束 , 核武依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高悬在我们每个人的头顶 , 只是现在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不去提它而已 。 可是保不齐哪天就有个充满熊心壮志的国家会再次把世界推到毁灭的边缘 , 毕竟制造核武器实在是一件轻松事儿 。 让政治稚嫩的国家拥核 , 无异于把枪塞到懵懂的孩童手上 。

中年|《莱博维茨的赞歌》:不死者和两座修道院的毁灭与新生
本文插图
瓦西里·阿尔希波夫 , 世界的拯救者

即使不提核战这种极端状况 , 依然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科学的危险 。 就看看我们周围 , 计划生育才过去了多久?贺建奎对婴儿进行基因剪辑 , 也不过两年吧?科学很大程度是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混合 , 容易被后果论(只要最后结果是好的就可行)与科技中立(这样就无需为科技的动机和结果负责)这样的借口左右 , 引发令人担忧的结果 。

能勉强束缚住横冲直撞的科学野兽的 , 似乎唯有“伦理”这条缰绳 。 所谓的伦理 , 主要是指人们所信奉的传统和道德原则 , 是人们千百年来行为习惯的系统性总结 。 然而伦理本身还可以继续划分 。 举个例子 , 中国人在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情以前 , 往往会考虑它会不会“丢面子” ,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伦理约束 。 这种约束的力量很强 , 可是并不完美:丢面子的前提是被别人知道 , 反过来说 , 只要捂得够严实 , 哪怕做龌龊事也可以做 。 它被放大到另一个极端 , 也就是所谓的成王败寇:只要成为统治者掌握话语权 , 那么事实真相是可以被扭曲改写的 。 参与过二战的米勒清楚这种社会伦理的缺陷——希特勒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一步步夺权乃至吞并苏台德和半个波兰的 , 所以他更愿意相信另一种伦理:宗教伦理 。

实际上《莱博维茨的赞歌》整个第二章“要有光” , 就是两种伦理建构的冲突 。 “要有光”是《圣经》创世纪的名言 , 而在第二章中 , 又指人们重新发明出电灯 。 本章中重要角色学者塔德奥是天才学者 , 为科学振兴所作的贡献与达·芬奇相当 。 塔德奥的另一个身份是德克萨卡纳国王汉尼根的堂弟 , 而汉尼根正意欲发起血腥战争统一北美 。 尽管塔德奥理解他的亲戚有多么疯狂 , 但他为了自保而选择退缩 , 不肯劝诫国王 , 听凭大陆陷入灾难 。 莱博维茨修道院的修士们则居于另一种立场 , 这些看似陈腐的宗教信徒不但向塔德奥开放书库 , 帮助科学复兴 , 同时还保持着对时事的敏感 , 始终尝试说服大学士去劝阻他的堂兄 , 至少不要染指修道院 , 把这座坚固的建筑当做军事要塞 。 而更直接的一幕 , 出现在章节后半段的高潮时 , 当塔德奥准备辞别返程时 , 修道院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告别宴会 。 宴会上 , 全书中最神秘的角色 , 没人说得清年纪的流浪汉老本杰明走进大厅 , 抓过学士的胳膊直视他的眼睛 , 失望地说了句“依然不是他” , 接着蹒跚离去 。
列奥纳多·达·芬奇手稿 。 第二章中的塔德奥在智识上是类似达·芬奇的角色 。

老流浪汉是谁?为什么他在一幕里代表了宗教伦理?这其实要从老流浪汉的身份讲起 。 就是这个老流浪汉 , 出现在了书本全部三个章节里 。 他每次都以配角身份登场 , 与故事没有直接联系 , 容易遭忽视 。 但一旦把三个章节联系起来 , 想到书中历史纵贯了近两千年 , 老流浪汉就显得非常奇怪了 。 他是谁?他为什能活这么久?米勒让老流浪汉的身份在三个章节中慢慢揭露 。 第一个章节“要有人”中 , 老流浪汉在一块石头上留下了希伯来文字LS , 结果被认为是莱博维茨(Leibowitz)的缩写 , 后来还在越来越夸张的谣言里还被当成了显圣的莱博维茨 。 但到了六个世纪后的第二章“要有光”时 , 修道院院长的朋友流浪汉老本杰明说起往事 , 提到了他曾经被误认为圣人 , 又说他在寻找一个人 , 而那人曾经对他高喊“出来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