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浙江满分作文引争议,五个高三语文老师,无人打满分,最低40分出头( 三 )


而这篇文章的哲学思辨性太强了 , 拗口的词句也多 , 比如里面讲到的“嚆矢”其实就是开端的意思、“滥觞”就是起源的意思或者“肯綮”是要害的意思 。 而且里面用到的素材也过于生冷 , 这都不利于阅卷老师去这篇作文打分 。
我觉得这篇作文是不幸的 , 也是幸运的 。 不幸的是 , 第一个老师给了39分 , 幸运的是后面两个老师都给了55分 。
如果让我来打分 , 可能会打50分 。 至少能看出来这个学生是有阅读(量)的 , 而且表达的也比较深刻 。 而且他确实是切题了 , 是在表达自己 。
我觉得这个18岁的青年是值得鼓励的 , 但不值得倡导 。 因为它的文章是艰涩拗口的 , 而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和学生是不会抱着一种哲学性去读作文的 , 但不否认这类作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我非常不愿意我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过度地创新 , 而且我向来比较反对这种形式 。 我时常告诉学生要求稳 , 要把创新运用在表达的清晰、流程和深刻上 , 通过自己见解让老师耳目一新 , 而不是通过一些生僻的词 。
胡适曾经讲过作文的文风一定要顺、一定要正;再比如欧阳修选拔人才 , 不会提拔那些写出艰涩、拗口文章的人 。
我并不认为这篇作文引起了如此广泛的讨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 很多人在批评这篇文章艰涩拗口 , 引起了那么大的风浪 , 我觉得是一种悲哀 。 多数人读不懂、不愿读 , 甚至是抨击他 , 恰恰折射出了这个社会的浮躁——不读书、少读书、读书浅 。
如果这篇作文不是一个18岁的孩子写的 , 而是一个人们仰望已久的百年哲学家 , 可能就会去追捧和膜拜 。 这折射出来的是一种不太理想的文化现象 。
但还没有达到一种(言论)一边倒的状况 , 恰恰说明了有些人还是希望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对生命的哲思 。
这名考生笔下出现的素材和人物 , 虽然小众 , 但它恰恰是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文学看似是不用的东西 , 但会成为一个人一辈子的底色 。 他既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 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学和深刻文学的热爱 。
高考|浙江满分作文引争议,五个高三语文老师,无人打满分,最低40分出头
本文插图
【高考|浙江满分作文引争议,五个高三语文老师,无人打满分,最低40分出头】

“高考选拔人才 , 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罗晓晖 , 前成都七中语文老师 , 现成都教研院语文组成员 , 曾任高考作文评卷组长
比起绝大部分考场作文 , 这篇作文的审题立意、阅读视野、语言品质 , 都非常出色 。 如果我来评分 , 我会给55-58分 。
不给满分的原因是 , 表达是一种交流 , 但它使用了很多读者并不熟悉的词汇、外国哲学家和文学作品的文本 , 多数读者读这篇作文是翻译腔的 , 而且可能折射出考生有一点“显摆”或“卖弄”的心态 。
另外 , 他引用的观点和内容 , 从理解的角度讲 , 这名同学的理解显然是不充分的 , 有些甚至是不准确的 , 但这无关紧要 。 请问一个教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授 , 未必对西方的哲学和文学有很深刻的理解 , 我们为什么要强求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能够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呢?
我们高考选拔人才 , 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 不能够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水平去要求一个中学生 。 我觉得引用显示了他阅读面的开阔 ,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少的 , 很难能可贵 。 现在十几岁的学生 , 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 , 不等于他将来也会一知半解 。 问题在于 , 我们绝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接触过这些东西 , 连一知半解都没有 。
任何一篇满分作文 , 如果要质疑 , 没有哪一篇能够经得起 。 在我看来 , 好的作文是没有标准的 , 你能用李白的标准去衡量杜甫吗?如果说考场作文他允许文学创作 , 允许文章具有文学性 , 那么 , 我认为它就不适合提出一个很死的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