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产能”过剩,质量下滑!券商研究所转型路在何方?

“产能”过剩 , 质量下滑
券商研报现两大问题
研究所探索业务闭环管理
中国基金报采访人员 章子林
近年来 , 在研究业务的高速发展之下 , 券商研报频上行业“热搜” 。 不过 , 伴随关注而来的还有质疑 。 在行业总佣金下滑 , 机构客户研究服务竞争过度激烈等因素共同作用之下 , 券商研报开始脱离研究本源 , 出现“产能”过剩、研究深度不够等现象 。
如何让券商研报更有价值 , 也俨然成为券商研究所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 在采访中 ,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 , 要解决这些问题 , 就要让券商分析师回归研究本源 , 摒弃过度追求数量甚至博取市场眼球的思维 , 真正做到为资产定价 。
不过 , 必须正视的是 , 让券商研究回归本源并非易事 , 需要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的共同努力 。 近两年来 , 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研究报告的合规管理和处罚力度 , 全面划定了分析师执业的红线 , 与此同时 , 多家券商也正探索实现对自家研究业务的闭环管理 , 从研报专业性、合规、传播等多方面提升研究的质量 。
内外双管齐下 , 方能药到病除 。
“产能”过剩 质量下滑
券商研报现两大问题
近几年来 , 卖方研究逐渐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 特别是一些热门领域 , 研报更是“满天飞” , 此外 , 除去一些明星分析师的研报 , 很多研报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 , 质量上也并不尽如人意 。
“券商研报过剩的情况在部分研究领域确实存在” , 在联储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全看来 , 主要有三大原因 。
第一 , 从供求关系上来看 , 过剩产业或相关领域的券商研究人员转型较慢 , 依然沉溺于原有领域的研究 , 这导致其在某些领域“产能过剩”;
第二 ,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 , 有些卖方研究人员单纯以客户导向为核心目标 , 为了迎合这些需求 , 研究报告的质量甚至主要观点都值得商榷 , 这些报告能够得到标的上市公司和部分买方的利益 , 也可获取分仓收入 , 但难以获得市场多数读者的认同;
第三 , 券商研究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 , 导致券商研究机构共同的研究任务中趋同的部分产能过剩 , 也有券商研究员不断重复进行相关“热门”问题的研究 , 从而导致券商研究报告在部分领域过剩 。
申万宏源研究所总经理周海晨表示 , 目前行业总佣金下滑 , 且行业的研究和服务方式较为同质化 , 机构客户的研究服务竞争过度激烈 , 分析师受各方需求干扰 , 研报质量确实存在下滑 。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武超则告诉采访人员 , 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等传播速度的提升 , 同时研报的数量大幅增加 , 大家确实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海量研报 , 尤其是在一些热点领域 , 但真正有独立思考的深度研究报告还是很有价值的 。
“卖方研究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 的确存在部分研究员 , 研究深度不够深、对投资帮助的价值不大的情况 。 但最终卖方研究长期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的依然是有投研价值的内容 ,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卖方研究的有效性” ,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 。
在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看来 , 第三方评选在投研模式的变化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前几年国内评选开始变味 , 过度注重拉票而忽视研究 , 也给年轻人造成“不需要扎深研究做好关系就成”的错觉 , 这让投研工作脱离了本源” , 在孙金钜看来 , 重关系轻研究 , 反而不利于投研行业健康发展 。 而如今评选的变化 , 实际上也促进了投研市场的回归 , 让投研工作真正关注到研究本身上 。
研报发布得到逐步规范
券商探索研究业务闭环管理
如何让券商研报实现“质量与数量齐飞”?多位受访人士表示 , 主要是让券商分析师回归研究本源 , 真正做到为资产定价 。
“证券研究报告也有二八法则 , 前瞻专业的研究报告永远是市场上的最稀缺品” , 孙金钜表示 , 研究部门要摒弃过度追求数量甚至博取市场眼球的思维 , 应秉承专业的态度 , 采用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 , 在报告的前瞻深度上、专业质量上做文章 , 靠逻辑和数据信息说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