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李壮:从西郊的屋顶上能望到什么?| 新批评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李壮:从西郊的屋顶上能望到什么?| 新批评
李少红、李霄峰、全勇先、陈楸帆谈影视类型创作 | 2020年布克奖揭晓长名单 , 华裔青年女作家首部长篇入围 | ......
《北京西郊故事集》收录的作品 , 有许多写于2010年前后 , 而小说里的故事看上去也与这个年份相距不远 。 我回忆了一下那段时期 。 那正是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后的几年 , 全球化的繁荣浪潮与大国崛起的热切想象共同鼓动着几乎所有人的神经 , 北京 , 似乎成为了一种象征、一处符号般的存在 。 它意味着现代世界的舞台前沿 , 意味着人生在世的另一种逻辑 , 意味着理想乃至幻梦的实现可能 。 如同一枚巨大的磁极 , 北京把来自四面八方的“铁屑”——那些千姿百态甚至奇形怪状的人物、故事、话语、梦想——吸附到自己的身边 , 让它们如此近距离地挤靠、碰撞 , 摩擦生热或者相互消磁 。
本文插图
《北京西郊故事集》里的故事 , 多是关于那些最外围、最边缘的“铁屑” 。 所谓外围与边缘 , 在徐则臣的笔下 , 首先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具体直观的空间位置问题——“西郊”这两个字本身便说明了一切 。 “我”、行健、米箩 , 这组基本贯穿每篇小说的“铁三角组合” , 租住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平房里面 。 间或有其他人物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 , 担当起书中某几个故事的主角 , 他们大多与三人共享着相似的空间定位:工作或日常居所与三人临近 , 或者干脆曾搬进这“三缺一”的简陋小窝里做过室友 。 在小说的语境中 , 西郊这片平房区 , 相当于北京的“城乡结合部” , 属于“京内”“京外”的过渡地段 。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 , 只有平房院落、苍蝇小馆以及错综凌乱的无名巷落;而这些匍匐在地的小院小馆小巷 , 本身也长期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这片空间的身份是暧昧甚至不太合法的 , 遍地的旧房危房和违章建筑随时都可能被清查和拆除(类似情况在《兄弟》一篇里写到过) , 到那样的时候 , 这些悬挂在都市空间外围的赘生物就会像息肉一样被精准剔除 。 在这样的时候 , 空间层面的“外围”“边缘”状态洇入了时间层面:失去空间同时意味着失去时间 , 这里的一切都像是暂时性的 , 它看起来并没有真正进入这座城市的历史话语谱系 。 由于空间身份存疑 , 时间在这里也是悬浮、透明、可以被暂停或剪辑掉的 。
因此 , 对于生活于斯的小说人物来说 , “外围”与“边缘” , 无疑又是一种抽象的处境象征 。 从题材类型上讲 , 《北京西郊故事集》里的大部分小说 , 属于较为典型的“北漂青年”故事 。 租住在西郊小平房里的这些年轻人 , 大都共享着相同的身份背景:来自外地(乡镇之类的小地方) , 缺少学历等必要的求职砝码 , 怀揣着或大或小的梦想 , 心事重重(又或愣头愣脑)地就开始闯荡北京 。 他们满怀渴望 , 同时又缺少立足北京的必要资本(货币意义上的以及身份意义上的) , 因此只能游弋在现代都市运行体系的边缘地带 。 有一处细节是很有意味的:“我”和同样以张贴小广告为生的小伙伴们 , 为了避开城管与环卫工人 , 只能昼伏夜出展开“工作” 。 深夜无人的街道 , 才是他们的现世人间 , 至于那个忙碌、有序、依托于时代想象并不断对这想象展开再生产的白昼北京 , 是他们没有能力、也不被允许触碰的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卡夫卡与他的《城堡》
在他们的身上 , 我们看到了一种奇妙的临界状态:他们来到了北京却似乎又进不来北京 , 身在北京的同时又不在北京 , 就像舞台上明明正上演着火热沸腾的时代大戏 , 一个人却忽然忘记了自己究竟是演员还是观众、只好卡在台口的台阶处进退踌躇——这有些像卡夫卡的《城堡》 , 只不过徐则臣的小说少了些抽象的荒诞感 , 而多了些人间烟火气、多了些闹闹腾腾的俗世乐趣与底层温情 。 老实说 , 我们很难想象行健、米箩们的小脑袋中能张罗起如此哲学化的内心戏 , 但可以想象的是 , 在某些莫名的、不可期的时刻 , 他们也会面对着类似的踌躇、陷入到类似的“恍然一愣”当中 。 于是 , 出现了《北京西郊故事集》里一种“招牌性”的、同时也极富象征意味的姿态:登上屋顶 , 遥望北京 。 在这组充满烟火气和喧闹声的小说里 , 这是沉思乃至沉默的重大时刻 。 当然 , 对行健、米箩和“我”来说 , 这样的时刻并不见得有多重大 , 它往往在不自知、不经意的语境中降临 , 有时还会以貌似雄心壮志的喜剧化方式呈现出来:
推荐阅读
- 文学报|那年端午,沈从文叩开巴金的家,半个世纪的“老友记”终于再接续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赵松:语言是小说的骨肉血脉气息和灵魂 | 访谈
- 文学报|陈思安:在小说里,将真相倾斜说出 | 访谈
- 鼎湖影像|一份代价高昂的放射影像学报告
- 文学报|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是无形的,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
- 文学报|理解小小说的流行,在于细节与契机,灵感与闪光 | 新批评
-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新刊 | 《青年文学》2020年第8期
- 中国科学报|磁力刀“搅拌”癌细胞“凋亡”
- 文学报|《灰衣简史》:进入现代心灵的浮士德,是否也为小说形式创新带来突围?
- 文学报|文学报8月好书榜:袒露自我的真诚,和只有时间才能回答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