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命攸关”运动背后,潜藏的依然是经济结构的不平等( 四 )

推倒雕像与下架影视:

仪式化重于实际作用的行动?

与公共文化相关的另一系列争议事件和推倒雕像与影视下架有关 。 在此次抗议运动中争论的各方或许都承认 , 不断扩大的“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指向的其实是一个长期扎根于美国历史中的系统性社会不公问题 , 这也解释了为何此次抗议活动的许多诉求都指向“过去” 。

在西奥多·罗斯福等名人的雕像被移除或推倒、著名影片《乱世佳人》被短暂下架等新闻事件中 , 一种反对的声音非常突出:对于“有争议”的历史 , 我们处理的方式难道只有“否定”它 , 而不能带着批判和理解的视角审视它吗?对于反抗历史上根深蒂固的系统性不平等 , 推倒雕像是否仅仅是一个仪式化重于实际作用的行动?

围绕推倒雕像意义的争论 , 使得纪念雕像在公共空间中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突然变得重要 。 矗立于公共空间的文化雕像并非普通的记忆媒介 , 它的公共属性决定着其承担着传承乃至“塑造”集体记忆的重要功能 。 如同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言 , 集体记忆存在的形式虽然是复数 , 但构成许多不同历史的整合框架的历史记忆却以单数的形式存在 。 这种“整合框架”恰恰是公共雕塑发挥的功能 , 正如记忆研究的另一名重要的学者阿斯曼所述 , 在个体那里 , 鲜活的记忆是不稳定而随机发生的 , 然而 , 一旦它们转化成纪念碑、博物馆、档案等物质媒介承载的文化记忆 , 则会受到一个“有目的的回忆政策或遗忘政策的控制” 。 其中“包含着回忆的扭曲、缩减和工具化的危险” 。

更重要的是 , 雕像并不独自承担这种提供集体记忆框架的功能 , 它对集体记忆的作用需要联系雕像所处的特定空间 , 以及在空间中参与雕像瞻仰的人群的活动来看待 。 对于雕像的参观者来说 , 与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人们一起凝视雕像 , 阅读雕像信息的指示牌 , 聆听讲解员的历史叙述 , 这些通过参与集体活动的形式生产的具身经验在无形中会对参观者产生强大的历史感召 。

阿斯曼在《回忆空间》 中就提到过这种经验:“文字的或视听的媒介不能传达的东西 , 在历史事件发生地直接地对参观者扑面而来” , 在这样的空间 , 历史作为一种体验来感受 , “感官上的具体性以及情感上的色彩把对历史知识的纯粹认知方面的了解 , 加强为一种个人的兴趣以及关怀” 。 主张拆毁雕塑的学者詹姆斯·道格拉斯

(James Douglas)

就认为 , 这种雕塑对公共空间的占据是“一种白人对非裔美国人权力的公开展示” 。 针对《乱世佳人》的许多指控同样包含了这种对种族歧视观念占据公共空间的担忧 , 《界面文化》的一篇文章也指出 , 时至今日 , 好莱坞的许多电影中对于黑人的刻板偏见依然存在 , 其对社会长期的文化渗透可能延缓文化和社会变革的速度 。 从这个意义上 , 推倒雕像或许并不只是一种仪式化的狂欢 , 反对推倒雕像的许多声音也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公共的“记忆之所”对于集体记忆塑造的强大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