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健康|新生儿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人体的体温在各部位之间并非完全一致 , 在描述体温时应注意区分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和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 。 核心温度较为恒定 , 常通过测量直肠温度(肛温)获取;体表温度在皮肤各部位之间并非是恒定的 , 通常肢端温度最低、躯干及头部温度略高 , 在临床上常通过测量腋温获取 。 新生儿的正常体表温度为36.0 ~ 37.0℃ , 而核心温度(肛温)则为36.5 ~ 37.5℃ , 腋窝温度低于核心温度0.5 ~ 1.0℃ 。 当核心温度高于37.5℃时可认为新生儿有发热 。 发热通常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之间的不平衡所致 , 两者的动态平衡受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控制中枢控制 。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对体温调节能力差 , 且产热和散热机制均不完善 , 不易保持体温的恒定 , 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及其他因素影响 , 易出现发热 , 也易出现低体温 。
1
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特点
新生儿的产热主要来源是基础代谢产热 , 约占总产热量的80%;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及肌肉活动产热所占的产热比例相对较小 。 在冷应激时 , 新生儿很少出现寒战 , 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 BAT)在局部氧化产生额外的热能 。 胎龄(gestational age , GA)越小 , BAT含量越少 , 产热能力越差 。
在散热方面 , 新生儿的体表热能释放方式主要包括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 。 当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时 , 通过传导、辐射及对流方式散失的热量逐步减少 , 此时的主要散热方式为显性蒸发(即出汗) 。 虽然新生儿出生时汗腺数量已接近成人 , 但由于其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 故新生儿出汗能力较差 , 依靠显性蒸发散热的能力不足 , 而环境温度过高时就容易出现发热 。
过高的体温容易引起新生儿代谢及氧气消耗增加 , 导致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烦躁、呼吸暂停 , 甚至惊厥发作、脱水、酸中毒和脑损伤等 。
2
体温测量
体温测量是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 也是新生儿护理的常见工作之一 。 通过对体温的测量及观察其动态变化过程 , 不仅可以了解患儿全身情况 , 对疾病的诊治也有辅助作用 。
常见的体温测量工具包括水银体温计、耳道式体温计、红外线体温测量仪及肤温传感器 。 水银体温计是较为传统的测量工具 , 但由于安全性较差且读数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 其应用逐渐被其他工具所替代 。 耳道式体温计测量不仅快速且精确度较高 , 目前应用广泛 。 辐射台及暖箱自带的肤温传感器具有持续监测的作用 , 目前也在广泛应用 。
新生儿的体温测量部位包括耳道、腋下、腹部、腹股沟及肛门(直肠内)等 。 其中 , 肛温代表着核心温度 , 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机体产热与失热的平衡状态 , 但由于直肠测温容易引起排便反射及直肠损伤 , 不适用于日常体温监测 。 腋温测量操作比较简单 , 但其所测温度稍低于核心温度 , 腹股沟温度与腋温测量结果大致相同;耳温测量通常采用特制的耳道式体温计 , 测量精确度高且操作便捷 , 测量时要使用一次性耳帽以减少交叉感染;腹部测量最常用于置于辐射台或暖箱的患儿 , 可进行持续体温监测 。
【小儿健康|新生儿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腋窝是BAT的主要分布部位之一 。 临床上还可以同时测定新生儿的腋温与肛温 , 根据两者的差值来判断BAT的产热程度 。 正常情况下腋温应当比肛温低约0.5℃ 。 当新生儿腋温等于或高于肛温时 , 常提示BAT产热增加 , 此时新生儿的耗氧量也增加 。
3
病因及临床表现
许多原因均可引起新生儿发热 , 但并非所有发热都是由于疾病因素所致 。
(一)感染所致发热
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原菌所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感染均可引起新生儿发热 。 但并非所有的重症感染均会出现发热的表现 , 部分新生儿可能体温正常 , 甚至出现低体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