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杀死“国产葡萄酒”

谁在杀死“国产葡萄酒”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快刀财经(ID:rmsj141117) 作者:朱末霞染清樽倒映红 , 香流浅淡渐朦胧 , 酒醉葡萄得真味 , 使人从此入诗中 。国人饮用葡萄酒的历史 , 由来已久 。 《诗经》中记载“绵绵葛藟 , 在河之浒” , 葛藟即为野生葡萄;汉武帝时 , 西域使者张骞顺利带回葡萄酒酿造技术;到盛唐 , 民间工艺已十分普及;1892年 , 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建造中国首个葡萄酒基地;2001年 , 葡萄酒正式选为国宴用酒 。截至目前 , 中国已是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 。 据预测 , 未来三年内 , 中国葡萄酒销量将持续增长 , 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消费国 。与市场的不断扩容相比 , 占尽天时地利的国产葡萄酒却日渐式微 , 一手王炸打得稀烂 。自2013年以来 , 国产葡萄酒产量逐年下滑 , 连续6年负增长 。 2019年1-12月 , 纳入国家统计局范畴的155家葡萄酒企业累计销售收入145.09亿元 , 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7.51% 。谁在杀死“国产葡萄酒”
这种诅咒式的困境 , 还体现在头部企业的集体低迷上 。 张裕葡萄酒2019年营收50.31亿元 , 净利润11.3亿元 , 与鼎盛时期相差甚远;王朝酒业2019年全年收入2.74亿元 , 亏损6613万元;威龙2019年营收6.67亿元 , 净利润亏损2586.51万元 。冰山一角下 , 真相远比看到的更残酷 。 曾经一度 , 比肩茅台是每个葡萄酒企的目标 , 豪言壮志犹在耳 , 经年辗转却成空 , 怎一个唏嘘了得 。01盛名之下 , 其实难副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冷知识是 , 中国河南考古出土的装有葡萄酒的陶罐 , 将人类酿造葡萄酒的历史提前了9000年 , 远早于西方国家酿造葡萄酒的6000年历史 。虽拥有高起点 , 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葡萄酒工业 , 始于1978年 , 轻工业部将《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 。 1980年 , 中法合资的王朝公司成立 , 中国第一款全汁干型葡萄酒“王朝半干白”诞生 , 被视为里程碑事件 。改革开放的风潮下 , 继张弼士投资建立张裕酿酒公司后 , 1983年 , 中粮旗下的“长城葡萄酒公司”在河北扎根 , 此后 , 华夏葡萄酿酒、通化葡萄酒、新天国际葡萄酒等酒企相继涌现 , 构建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雏形 。谁在杀死“国产葡萄酒”
彼时 , 这种“国宴”级别的葡萄酒产量极低 , 且普通人难以买到 。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松绑 , 以及大众对于这一新生饮品的强烈渴求 , 具有中国特色的“半汁葡萄酒”应运而生 , 配料里除了葡萄汁 , 还有水、糖等添加物 , 因其口感香甜 , 价格亲民 , 很快风靡开来 。1984年 , 虽有悖于国际通行标准的100%葡萄酒汁酿造 , 但出于保护市场的考虑 , 葡萄酒部标出台规定 , 葡萄汁含量在30%-70% , 奠定了半汁酒的合法地位 。谁在杀死“国产葡萄酒”
1994年 , 我国颁布与国际接轨的葡萄酒国标 , 很快又在现实压力下 , 附加出台另一个行标 , 半汁酒得以再次“续命” 。借助政策加持 , 不少葡萄酒企明目张胆地将潜规则摆到了明面上 。 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 市场上出现了由酒精、香精、色素、水勾兑的“三精一水”葡萄酒 , 造假猖獗 , 影响恶劣 。2002年 , 假酒曾引发通化葡萄酒企大面积关停整顿 , 在中央电视台长达一年的暗访里 , 经销商与生产商相互勾结已是心照不宣的行规 。谁在杀死“国产葡萄酒”
▲查处“假酒”一方面 , 生产商以十几种化学制剂调出没有一滴葡萄汁的“葡萄酒” , 并配备虚假含量证明及检验证书;另一方面 , 经销商以低价销往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 , 赚得盆满钵满 。乱象愈演愈烈 , 《中国葡萄酒酿酒技术规范》终于正式定义葡萄酒必须全汁酿造 , 从2003年起执行 , 2004年半汁葡萄酒禁止在市场流通 。风波渐渐平息 , 国产葡萄酒迎来气势如虹的黄金时代 。 2008年~2011年 , 国内葡萄酒市场产量大增 , 从69.83万吨增至115.7万吨 , 依托市场红利的葡萄酒企 , 在拥抱资本后 , 更是如虎添翼 。2010年 , 被冠以“中国驰名商标”的王朝酒业 , 销售高达16.15亿元 , 志得意满;张裕则实现跨越式增长 , 股价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125.48元 , 2011年营收60.27亿元 , 净利润19.07亿元 , 攀至巅峰;这一时期 , 中国葡萄酒市场上群星璀璨 , 长城、新天、通化、威龙、丰收等个个风光无限 。谁在杀死“国产葡萄酒”
盛世之下 , 危机被刻意掩盖 。 微妙的转折在2006年就已有迹可循 , Castel大举进军中国市场 , 声称要向中国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原瓶进口葡萄酒 , 随后 , 法国吉赛福也公开表示要将发力重心转向中国 。2008年2月 , 香港政府对葡萄酒施行零关税 , 同年葡萄酒进口飙升逾80% ,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转运至内地 , 市场格局已在悄然改变 。但沉浸在无往不胜幻觉中的国产葡萄酒企并不以为意 , 反而坚持认为 , 进口酒与国产酒之间应是战略合作的关系 , 而不是零和竞争 。正是这种轻视与懈怠 , 让日后的国产葡萄酒尝尽苦果 。02内忧外患 , 江河日下进口葡萄酒的全面反杀 , 来势汹汹 , 且蓄谋已久 。2011年 , 中国葡萄酒市场中 , 国产酒盘踞大半壁江山 , 占比75% , 每4瓶葡萄酒中 , 国产酒就有3瓶 , 进口酒仅占25%的市场份额 。随着加入WTO的保护期将至 , 我国于2012年和2015年先后对新西兰和智利进口葡萄酒实施零关税 , 国产葡萄酒引以为傲的低价优势荡然无存 , 逐渐占据上风的进口葡萄酒则不断攻城略地 , 扩大覆盖面 。进口葡萄酒品种之丰富 , 为国人的认知和消费观打开了另一扇门 , 每一款进口葡萄酒在产区风格、酿造品种、配比比例上都各有千秋 , 特色鲜明 。相较之下 , 国产葡萄酒同质化现象一直饱受诟病 。 如红葡萄赤霞珠比例过半 , 白葡萄超过七成是霞多丽 , 哪款好卖仿哪款 , 风格接近于无 。在品质与生产标准上 , 国产葡萄酒的短板更是暴露无遗 。 进口葡萄酒生产国大多有着严格详尽的葡萄酒生产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及质量分级制度 , 能很大程度保证植株密度、年产量、种植技术及酿造工艺等每个环节的高水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