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美食博主”张爱玲的“网红吃播”秀
来源:历史研习社文:江仲渊摘自:时报出版《民国文人档案 , 重建中》张爱玲(一九二〇年九月三十日~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华人现代女性小说家 。 出身名门世家 , 二十岁开始在出版社发表小说 , 以生动的故事场景、真挚的感情纠葛 , 令文坛为之惊艳 , 是当代少见的天才型女作家 。美食评论家在民国时期就有点影子了 , 那时候人们不用忍着挨饿的肚子拍照、打卡 , 菜一端上就可以吃 , 干脆多了 , 而记录美食的方式倒也独树一帜 , 等到吃饱喝足 , 回家休息后 , 再将对饭菜的印象记录下来 。
在众多美食纪录中 , 除了康有为的世界美食之旅外 , 就属张爱玲的美食纪录最为知名 。 张爱玲的饮食习惯非常大胆 , 常常显得别具一格 , 民国文人的口味虽然变得多元 , 但主轴还是离不开所谓的中国味 , 人们在纪录中留下的文字 , 大多只是千篇一律的中式料理 。张爱玲是当时的特例 , 若说她是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可能尚存争议 , 不过如果说她是民国最不挑剔的美食家 , 可能没有人会反对 。 当其他人还在吃天津饺子、饮中式黄酒时 , 张爱玲已经会用奶油刀将奶油均匀涂抹在英式司康松饼(Scone)了 。 综观她的饮食经历 ,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 , 她简直就是一位美食网红 。 从德式吉士林(Kiessling)面包 , 到平民小吃油条 , 凡张爱玲所到之处 , 能接触到的一切美食 , 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她品尝了 。一、被家庭遗弃的孩子要谈论张爱玲爱好食物的习惯 , 就必须先提她的童年 。张爱玲是所有民国文人出身最高的 , 祖上都是大名鼎鼎的当官者 , 祖父是两广总督张佩纶 , 祖母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长女 , 光是他们的资产就够遗老遗少坐吃几辈子了 。 不过富足的家庭 , 并没有给张爱玲一个幸福童年 。 她的父亲不是一个称职的人 , 整天只知道抽鸦片 , 彷佛是具生命空壳;母亲无法忍受丈夫的纨裤作风 , 在张爱玲还小时就离家出走了 。张爱玲十四岁时 , 父亲迎娶了另一位名门出身的千金小姐 , 以古鉴今 , 继母大多不疼爱原配的孩子 , 张爱玲的故事亦然 。 继母不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 张爱玲喜欢穿新衣服 , 继母便给她旧衣服穿;张爱玲喜欢自由 , 继母便给她严厉的家训 , 一次面对继母的殴打 , 张爱玲本能地还击 , 却遭来父亲的一阵毒打 。
▲幼年张爱玲和弟弟继母和父亲张廷重志同道合 , 每天一起躺在床上抽鸦片 , 在吞云吐雾中散尽了金钱与时光 。张爱玲从小培养出羞耻与憎恶的潜意识 , 也许是为了转移心情 , 张爱玲开始找寻提供慰藉的兴趣, 除了《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外 , 她最喜欢的当属食物了 。台湾人现在提到天津著名美食 , 会无意识地联想到「狗不理包子」 , 此一小吃号称「天津三绝」之首 , 被誉为「津门老字号 , 中华第一包」 , 但它放在小吃店林立的民国时期可上不了排行榜 。 张爱玲小时候家里有钱 , 天津大街的小吃肯定都吃过 , 但在十多年后 , 当她回首这段往事时 , 能让她念念不忘的唯有家里附近的 萝卜汤店: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 , 往外一抽抽出来 , 像拔鞋拔……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 , 非常清腴嫩滑 。张爱玲出生在贵族世家 , 但喜欢的饭菜却不贵族 。 鸭舌是那时候的平民美食 , 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喝上一碗 , 只能说 , 专业老饕的见解 , 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 。二、逃离老家张爱玲长大后 , 与继母的关系并没有好转 , 新仇旧恨反而愈来愈严重 。 有一次 , 张爱玲得了严重的痢疾 , 父母却假装没有看见 , 害她差点命丧黄泉 。 张爱玲病愈后愈想愈怒 , 气得逃出家门 , 奔向亲生母亲的家 。那时候亲生母亲黄素琼住在上海 , 经济状况拮据 , 远不如之前世家大族的风范 。 但张爱玲不介意 , 因为在那里 , 她第一次感受到人性温暖 , 不再受到无端指责 , 而是友爱与包容 。 饮食方面更是如此 , 张爱玲四岁时亲生母亲就逃走了 , 继母从来没有为她煮过一餐饭 , 吃的东西不是外食 , 就是家仆煮的饭 。 而在上海 , 虽然没有锦衣玉食 , 张爱玲却初次尝到了母亲的拿手好菜 。张爱玲笔下 , 母亲煮的菜是感情深厚、饱满丰富的:苋菜上市的季节 , 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 , 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 。 在天光下过街 , 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 , 小粉红花 , 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锯齿边大尖叶子 , 朱翠离披 , 不过这花不香 , 没有热呼呼的苋菜香 。
在上海的那段时光 , 是张爱玲一生中少有平静的时期 , 年仅二十岁左右的她文思泉涌 , 写下了许多著名小说 , 一时名声大噪 。 更妙的是 , 她尽情享受成功、快乐的同时 , 仍旧不忘把「吃」记录下来 。 民国时期的上海 , 可说是全世界美食的聚集地 , 各式各样的点心齐聚一堂 , 西式甜点多不胜数 。 张爱玲爱好甜点, 虽然当时还不能打卡留照片 , 但她却用一篇篇锦绣文章 , 将吃的回忆都记录下来:一、德式吉士林面包:「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吉士林咖啡馆 , 每天黎明制面包 , 拉起嗅觉的警报 , 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二、英式司康松饼下午茶:「这司康松饼的确名下无虚 , 比蛋糕都细润 , 面粉颗粒小些 , 吃着更『面』些 , 但是轻清而不甜腻 。 」三、俄式老大昌(Tchakalian)面包:「各色小面包皮中有一种特别小些 , 半球型 , 上面略有点酥皮 , 底下镶着一支半寸宽的十字托子 , 这十字大概面和得比较硬 , 里面掺了点奶酪 , 微咸 , 与不大甜的面包皮同吃 , 微妙可口 。 」四、美式热巧克力(Hot chocolate):「在咖啡馆里 , 每人一块奶油蛋糕 , 另外要一份奶油;一杯热巧克力加奶油 , 另外要一份奶油 。 虽然是各自出钱 , 仍旧非常热心地互相劝诱 。 」三、与胡兰成的认识张爱玲的文笔不仅触动大批读者内心 , 也触动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胡兰成 。他们相识的过程十分有趣 , 胡兰成第一次看到张爱玲的文章后 , 几乎连根带叶地将她所有的著作读完 , 胡兰成想亲自见到张爱玲 , 但她却不想见客 。 胡兰成循着蛛丝马迹找到了张爱玲的住家 , 偷偷将一张纸条塞进她家的门洞 。 至于纸条写了什么 , 只有张爱玲和胡兰成知道;第二天 , 张爱玲便邀请胡兰成见面了 。两人约在胡兰成家中见面 ,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成熟稳重 , 张爱玲特意找出许久没穿的貂皮大衣 , 但在老熟的胡兰成面前——「只觉与我所想的全不对」、「她又像十七、八岁正在成长中 , 身体与衣裳彼此叛逆 。 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 , 路上一人独行肚里在想什么心事 , 遇见小同学叫她 , 她亦不理 , 她脸上的那种正经样子」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都反对中医?
- 民国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 章士钊劝杜月笙回到大陆未果
- 民国军阀混战放着坦克不用“电报战”先怼了一年多
- 张爱玲: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 民国时期如何办学?学费不全免 政府发..
- 民国初年北京“第一舞台”债务纠纷案
- 复旦大学为何不敢提1949年之前
- 葛剑雄:我们是否高估了民国学术?
- 中年|青楼摇钱树逃出魔窟,却遇到家暴丈夫,离婚后成民国商业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