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二 )

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靠着雪糕赚来的资金 , 伊利开始研究起了液态奶 。牛奶保质期延长之后 , 还存在问题 , 就是包装的问题 , 瓶子和塑料袋的不方便携带 , 在运输的时候也很怕磕碰 。 方便喝的还是奶粉 , 但奶粉又没有鲜牛奶的香气 。伊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伊利的董事长潘刚 , 当年就是负责液态奶的 , 在他的推动下 , 1997年 , 伊利率先在业内引进了两条利乐液奶生产线 , 开始研发常温奶技术 , 一下子就把液态奶的保质期延长到了7个月 。伊利凭借着液态奶 , 成功脱胎换骨 。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利乐公司很聪明 , 它将价值千万的设备 , 几乎免费送给了需要包装的乳品企业 , 还免费教大家使用 。而作为交换 , 企业必须选购利乐的包装材料 。利乐和常温奶 , 就这样一起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 赚了个盆满钵满 。大家那时候见过最普遍的牛奶包装 , 就是利乐包 。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潘刚的事业在伊利节节高升 , 而另一边却是出走的牛根生 。关于牛根生出走伊利 , 有人说他是去进修了 , 有人说是因为功高盖主被逼走的 。至于究竟是和平分手 , 还是愤然反目 , 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大家看到的是 , 离开伊利的牛根生 , 在1999年创建了蒙牛 。凭借着在伊利时树下的好口碑 , 牛根生有无数追随者 。 大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 迅速帮蒙牛在内蒙开辟了一块立足之地 。国内各大乳企也纷纷跟进 , 中国乳业的新时代到了 , 真正方便喝的液态牛奶成功走进千家万户 。凭借着常温奶 , 2003年 , 伊利一举超过光明这个中国乳业的龙头老大 。但伊利也没有稳坐头把交椅 , 凭借着出色的营销手段 , 蒙牛后来居上 , 液态奶的市场份额在2003年也超过了伊利 。就因为这 , 在超市你没准能经常看见伊利和蒙牛的业务员吵架 。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2001年 , 我国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2004年突破2000万吨;2006、2008先后突破了3000万吨 。到2008年时 , 我国奶类总产量3236.2万吨 , 已经是1949年的149倍了 。全国共有乳制品生产企业815家 , 工业总产值1490.71亿元 , 销售收入1431.02亿元 。然而 , 也是在这一年 ,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了 。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22008年9月 , 位于甘肃兰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 , 又接收了一名八个月大患有肾结石的婴儿 。 这已经是三个月以来的第14名病例了 。这14名婴儿中 , 有90%以上都是患有尿酸胺结石 。 这种结石非常少见 , 大多是由营养不良造成的 。经过进一步检测 , 医院认为这是因为摄入的脂肪和蛋白含量比例失调 , 引起代谢异常 , 导致的肾结石甚至肾衰竭 。这些婴儿都有一个共同点 , 断掉母乳之后 , 用的是三鹿奶粉 。“三聚氰胺事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用了五天时间 , 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 , 并公布了检出名单 。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蒙牛、伊利两大乳企赫然在目 , 其它厂家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乳制品厂家 。为什么要添加三聚氰胺 , 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国标太高 , 农户们的奶达不到标准 , 所以就只能在奶里添加所谓的“蛋白粉”;二是由于恶性抢奶 , 供不应求 , 自然有人突破道德底线 。 1斤奶兑吧兑吧 , 翻身不就变2斤了吗?但其实 , 从工业的角度看 , 源头问题是当时中国乳业的工业化水平不够 , 导致从奶源上就容易出问题 。当时的中国企业规模化的牧场少 , 牛奶的来源多是从养奶牛的散户手里收的 , 牛奶企业在各地都有奶站 。以三鹿为例 , 以当时细节最完整的“高俊杰及其妻子肖玉案”来说 , 高俊杰夫妻自己开厂子 , 做“水解动物蛋白”的活儿 , 但产品质量不好 , 生意就很差 。偶然机会下 , 有人向他出售“蛋白粉” , 告诉他合适比例添加到牛奶中后 , 无色无味 , 还能“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高俊杰自己一试 , 发现果然有效 , 可以通过蛋白含量检测 。 于是他开始用麦芽糊精和三聚氰胺 , 自己生产这种所谓的“蛋白粉” 。他将这些“蛋白粉”销售出去 , 几经转手 , 这些"蛋白粉流入到周边不同的奶站、奶场、奶厅 。而这些奶站奶场奶厅的人 , 则是把手中的“蛋白粉”想方设法掺入原奶 , 通过三鹿的检测 , 蒙混过关 。其他的案子多半也是如此 。 往奶中添加了三聚氰胺的 , 大多数都是奶源基地负责人 。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