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三 )


那么势必就不能再按照常理来出牌了 , 因为一旦对赋税体系进行改革 , 暂且不提灾情严重之下 , 这赋税能不能收上来 , 单是时间上显然就来不及 , 强行征收也势必会导致百姓更加不满 , 从而使得百姓民心更加离散 , 甚至是发动起义 , 反而得不偿失 。
可如若“节衣缩食”的话 , 也只会是九牛一毛 , 根本就不足以满足军事上的需求 。
故而 , 明代宗脑洞大开 , 于景泰元年 , 也就是公元1450年 , 下发了一道诏书 , 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例监”制度 。即“以边事孔棘”为理由 , “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 。——《明史·选举一》
顾名思义 , 百姓只要向朝廷交纳一定的“粮食”或者“马匹” , 就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 , 赫然是开放国子监 , 拿“国子监”的“监生”名额来换取边关将士所需的“军需用品” 。
如此一来 , 明代宗便可以不用改革现有的政策 , 也不用太刻意的节衣缩食 , 同时还能满足补充国库的需求 , 继而满足边关将士的需求 , 属实是一举多得 。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 , 再来分析下“例监制度会对监生总体质量造成冲击”的问题 , 也就是“例监”制度的弊端之所在 。
明朝|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国子监监生”学习情境画像插图
“例监制度”的弊端
诚然 , 如若放在以往 , 这国子监作为“明朝官员”的选拔基地 , 其收录门槛向来都是比较高的 。
要么就是通过考试来“中举” , 然后以“举人”的身份进入国子监 , 即“举监” 。要么就是像笔者开头所说的 , 通过让地方上推荐 , 然后以“贡生”的形式进入国子监学习 , 也就是所谓的“贡监” 。再以外就是只有“官户”才能享受到的“荫监”待遇了 , 也就是由皇帝特批的“监生”名额 。这也就相当于在推行“例监”制度之前 , 绝大多数的监生都是有着真才实学的监生 。而“例监”制度开始推行以后 , 其所呈现的景象正如明朝名臣“姚夔”所说的 , “太学乃育才之地 , 近者直省起送四十岁生员 , 及纳草纳马者动以万计 , 不胜其滥 。且使天下以货为贤 , 士风日陋 。”——《明史·选举一》
顾名思义 , 一方面说明了这通过“纳粟入监”形式进入国子监的代价并不低 , 另外一方面也足以证明就是因为通过“纳粟入监”的监生太多 , 从而导致“国子监”的监生质量大受冲击 , 导致士风日陋 。
明朝|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黄儒炳画像示意插图
再比如后世的万历十二年 , 也就是公元1584年 , 明朝“黄儒炳”说了这样一句话 , “入赀者俊秀居九 , 学员居一 , 至有不解习字 , 无从施教者 。”——《续南雍志》
意思就是十个监生里面 , 只有一个是学员 , 剩下的九个都是“俊秀” , 也就是“官民子弟” , 说白了就是通过例监制度进入国子监学习的人 。而且在这些“俊秀”里面甚至还有不识字 , 导致老师没办法教学的监生 。
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 属实是因为在明代宗以后 , 后世的明朝统治者把“例监”制度当成了“定制”来推行 , 故而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而反观明代宗 , 其在推行之时非但对人数有所限制 , “限千人止” , 而且“行四年而罢” , 赫然只推行了四年 。——《明史·选举一》
这也就足以证明明代宗其实是把这“例监”制度当做“权宜之计”来推行的 。
如此一来 , 即便会因为开放国子监导致“监生质量”受到冲击 , 但也基本都是处在可控范围之内的 , 所以对于“明代宗”而言 , 这个弊端属实算不上什么大的弊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