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社|那些漂亮的云彩就像他豢养的羊群丨赵琳( 二 )


——“我相信我日日夜夜的贫穷与富足
与上帝和所有人的相等”①
商行已经打烊 , 街角路灯昏暗
我两手空空 , 想起了祖父
在麦子熟了的田野
赤足穿过稻草人的模样
——————
注①:出自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
牧羊曲
我们靠着墙 , 院子里两棵燃烧的槐木
火焰跳跃 , 像祖父提着
两盏不说话的马灯在黑夜里
和一群羊对视 , 从未厌倦
冬雪夜晚 , 我围在火炉旁
在祖父赶羊的口哨声里
一次次羊群转场 , 草木复苏
一次次梦中打口哨
一次次火炕上 , 和依偎
在草料场的羊群一样温柔暖和
多年间 , 羊群数目不断增减
有时上百只 , 有时二三十只
但有时只有孤零零的一只
在偌大的院子里 , 空荡荡的山冈
我能听懂它哀嚎的每一声 , 正在回忆
祖父亲手擦拭过的生活
与他活着时一样清晰
诗刊社|那些漂亮的云彩就像他豢养的羊群丨赵琳
本文插图

西部物语、自然生活及个人体验的诗性
唐翰存
赵琳的这组诗 , 在题材上 , 大致属于比较稳当的“西部范畴” , 写西部的自然地理 , 也写西部的生活 , 但诗歌描述的首先是西部的某种自然性 。 对自然的厚描 , 可以说是身在西部的诗人们的一个写作传统 。 自新诗诞生以来 , 这一传统一直在延续 , 即便是在全民抗战的岁月 , 西部也催生了“边塞新诗”那样的诗歌殊象 , 融地理性、时代性、文学性为一体 , 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 。 改革开放之初 , “西部诗”崛起 , 其中的“新边塞诗派”一脉 , 更看重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 。 笔者曾在《重谈新边塞诗派》一文中对“朦胧诗”与“新边塞诗”作了一个比较 , 认为朦胧诗的社会意识强烈 , 多反思和批判社会历史 , 新边塞诗则借重自然环境 , 厚描自然环境里人的悲壮和浪漫 。 朦胧诗在当时总体上比新边塞诗的影响大 , 是因为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要比对自然问题的关注来得紧迫 , 从而将朦胧诗推到了一个时代的话语中心 , 然而 , “当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到达一个饱和度以后 , 他们发现 , 影响人生存的不光是社会 , 还有自然 。 很多情况下 , 自然的力量可能更大一些” 。 也因此 , 自然的严酷以及它长久的神奇 , 总是让处身西部的诗人们不能释怀 , 以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题材的“自然性”贯注在自己的创作中 , 形成某种潜意识的“西部物语” 。
赵琳的这组诗 , 便是“西部物语”的一个具体体现 。 从诗歌的题目、内容里 , 很容易体会到西部的地理标记 。 通过物象 , 一种自然的诗歌空间被初步建构起来 。 通过物语 , 时空中的事物被感受 , 或者自我感受 , 进而被言说 。 “有一刻 , 我想伸手摸一把沿途的风”(《火车经过德令哈》)、“夜色摸过草地/松林间的雪厚了”(《赶夜路》)、“第三次听到琴声/ 让我不由想到 , 夜宿西海镇/ 星火点燃草原 , 词语披着/ 瘦弱的狼皮/在关口遥望着”(《第三次听琴》) , 诗句中的感官动词 , 带动着写作主体对事物的身心体验以及转喻想象 , 实的、虚的、在场的、不在场的 , 都顺着某一种构思有机呈现 。 其中首先要肯定的 , 是诗人敏锐的自然感受力 。 唯其对自然物有心、有觉 , 那种体察感才能出来 , 借助语言 , 再实现某种“有意味的形式” 。
对自然的体察和感受 , 到一定程度 , 不仅意味着对自然物本身的尊重 , 也意味着对诗的尊重 , 因为诗本是从自然中长出来的 , 自然是造物的源头 , 也是诗的源头 。 一个写诗者可以很懵懂 , 不去思考“自然性”的问题 , 然而他一旦进入创作机制 , 并且在文字上有所作为 , 他必定会用诗“触摸”到“物化自然”之状态 , 以符号化的方式做到对事物的贴近与尊重 。 像赵琳这样的青年人 , 还有其他人 , 目前或许还是“观念”的懵懂者 , 但这并不致命 , 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朴素和感性的诗者 , 让事物在其诗作中形成直观 。 事物如此具象 , 在西部 , 在路上 , 在生活中 , 召唤贴近事物的诗的出现 。 “我们靠着墙 , 院子里两棵燃烧的槐木/ 火焰跳跃 , 像祖父提着/ 两盏不说话的马灯在黑夜里/ 和一群羊对视 , 从未厌倦”(《牧羊曲》) , 类似这些诗句 , 在描写中先是维持某种相似性 , 然后又试图冒一点修辞上的奇险 , 加入作者心理体验的成分 。 唯此 , 事物就不再仅仅是外在于人的事物 , 不再仅仅是表象化的事物 , 而是具有了某种内在性的事物 。 赵琳诗歌的这种内在性特征 , 也是很明显的 。 这是一个诗者通往诗歌幽途的必备因素 。 观念可以懵懂 , 体验不能缺场 。 许多青年诗作者在创作中惯于物象的拼贴 , 以及语言的平滑 , 唯其体验不深 , 内在性的东西就在词句间无法逗留 , 写诗也就流于表面化 。 不少写西部的诗歌 , 也流于物象描写的表面化 , 并且为世人所诟病 , 究其原因 , 还是体验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