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远远地 , 就看见青灰色的砖墙上缀着三个醒目的红色大字 , 入口则是一个雕龙画凤、翘角飞檐的仿古朱红宫门 。 有人倚着门口 , 向蓝天吐着烟圈 。



幸福大街37号 , 新京报社就在这个由原六零八厂厂区改造成的文创园里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从2003年创刊开始 , 《新京报》

用十多年的时间在报界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 这家报社
吹响融合转型的号角并不算早 ,
迟至2018年10月31日 , 新京报APP才正式上线 。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推出融媒转型系列观察 , 聚焦全面转型中的《新京报》 , 看这家成立近17年的媒体 , 是如何在“好新闻 , 无止尽”的引领下追赶时代洪流的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报纸编辑部的“下岗再就业”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如今 , 但凡是有点想法的报纸 , 都有自己的转型口号或发展定位 。 《新京报》的口号出人意料地简单直白:2019 , 全员转型;2020 , 全面转型 。 那么 , 《新京报》式的转型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呢?


告别报纸中心主义



2019年岁末 , 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在一次媒体融合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全报社只有11人专职办报纸” , 其余五百多号采编人员 , 都转去了以客户端为主的新媒体传播矩阵 。


换言之 , 在“移动优先 , 视频优先”的策略下 , 报纸可以依旧按照自己的规律和节奏进行着周期化的生产 , 但报社核心的资源配置完全转向了新媒体矩阵 。 报纸不再站在舞台的中央 。



据了解 , 从2018年年底开始 , 该报采访人员发在报纸上的文章是不计稿费的 , 必须发在互联网上才行 。
都说考核是最大的指挥棒 , 这一招“稳、准、狠”地把大家带入到互联网这个主战场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在媒体融合的浪潮里 , 大多数纸媒的报纸中心地位迄今并未动摇 。
在融合之初比较常见的做法 , 是做加法 , 即新成立一个新媒体中心去运营新媒体平台;到现在媒体融合进入所谓的“下半场” , 则演变成一支队伍两个平台的模式 , 一般还是纸质媒体与新媒体并重 。
在这一点上 ,
曾经
以纸为贵

《新京报》
显得格外
决然 。



在今年年初的总结表彰大会上 , 宋甘澍如此总结报社脱纸向网的决心:“下一步争取让报纸编辑部早点转型、早点下岗再就业吧 。 ”



生产标准互联网化



在传统的纸媒组织中 , 为数众多的编辑采访人员还是习惯以报纸的生产模式生产新闻产品 , 然后把这些产品进行再加工 , 改造成新媒体产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