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三 )


-----------------------------------------------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春秋笔法中的意会文化
鲁桓公十八年春周历正月 , 桓公与齐襄公在泺地相会 。桓公与夫人文姜到齐国去 。夏四月初十 , 齐襄公设宴招待桓公 。宴后齐襄公派公子彭生帮助桓公登车 , 桓公死在车中 。五月初一 , 桓公之灵柩从齐国运回鲁国 。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 安葬国君桓公 。在这紧凑的记录中《春秋》经文用春秋笔法表达了四处隐藏信息 , 一是泺地相会没有提及夫人 , 因为夫人骄纵;二是《春秋》经文隐藏了鲁君被弑的情况 , 因为桓公实被齐国诱杀;三是鲁国人只要求杀死了彭生却没有追究元凶 , 因为始作俑者是桓公夫人文姜;四是桓公被杀而鲁臣子并未讨贼 , 因为不能越过国境去讨伐凶手 。笔者认为春秋经文中的这种《春秋》“笔法”和《左传》“义理”相结合的叙述和表达方式就是中国式的意会文化 , 它表达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隐性思考 。
“女有家 , 男有室 , 无相渎 , 谓之有礼 。易此 , 必败”是对鲁桓公横死齐国事件的最佳伦理写照 , 也是左传解释桓公事件前因后果的义理逻辑 。那么这种意会文化在桓公事件中又有什么深意呢?笔者认为意会文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记录过去、做好现在、重视未来 , 即:告诉子孙不要把精力放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上 , 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防止灾祸再发生 , 放在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上 。所以 , 春秋笔法为王者隐、为贤者隐、为不肖者隐 , 因为“过去的错误”不是《春秋》关注的重点 , “未来的正确”才是《春秋》关注的重点 。
那么春秋笔法中的意会文化到底想要帮助我们什么呢?它到底阐述了作为意会者的中国人在血色春秋中的哪些生存经验呢?
1、意会文化塑造的是中国人的关怀之心 。
春秋笔法中的“隐”是《春秋》实现“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目的的方法论 。比起文姜 , 齐鲁两国的和平更重要 , 所以《春秋》隐藏了文姜的骄纵;比起元凶 , 鲁国没有国君带来的国家危机更严重 , 所以《春秋》隐藏了桓公被诱杀的事实;比起报仇 , 鲁国臣子百姓期待的是接下来的安危 , 所以《春秋》隐藏了齐鲁间的仇恨 。笔者认为 , 比起普通人之间的外显情感联系 , 那些对人们生存、生活而言影响重大的人与事更紧要 , 所以《春秋》不是不关心普通情感而是希望人们能对那些会产生非常复杂相互影响的人、事给与更大的关注 。
2、意会文化塑造的是中国人的观点思维 。
桓公横死齐国 , 弑君之贼未被诛讨 , 为何鲁国人就安葬了他?因为仇人在国外 , 这是君子宽恕之辞 。为什么要宽恕鲁国的仇人?因为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 , 比起存亡继绝 , 桓公之仇就要往后面排了 。有智慧的人深谋远虑 , 讲道义的人行事果断 , 有仁德的人能守护国家 , 这就是《春秋》在桓公事件上的观点 。笔者认为 , 左传义理实质上是在帮助人们根据《春秋》中的意会时刻建立观点 , 目的是让人们劲往一处使 , 是统一人心、调配资源、坚定信念的方法论 。
-----------------------------------------------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春秋笔法中的意会者
鲁庄公元年春 , 《春秋》没有记载庄公即位 , 因为先君被弑杀 , 嗣君不言即位 , 这是隐痛继位之君 。三月 , 桓公夫人文姜逃避到了齐国 , 《春秋》不称姜氏而称夫人 , 因为她参与弑杀桓公 , 于是断绝了母子关系 。夏 , 单伯送王姬来我国 , 周天子命令鲁国主持王姬与齐国的婚事 。按照道义 , 鲁国不能从周天子那儿接受这样的命令 , 因为国君在齐国被杀害 , 又让鲁国来主婚 , 这当然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 , 国君活着的时候应该服从周天子 , 只能接受为周齐主婚 。难啊!鲁庄公有三个身份、三个难题 , 一是鲁国国君身份 , 他既要保护国家不受攻伐 , 又要遵守王道周礼 , 所以他的第一个难题是王命主婚而不能违;二是桓公儿子身份 , 父亲被齐国杀害 , 杀父之仇怎能不报 , 所以他的第二个难题是齐强鲁弱而仇不得报;三是文姜儿子身份 , 母亲与齐侯淫佚 , 母子之名被迫斩断 , 所以他的第三个难题是不能不认又不得不伐 。笔者认为 , 拥有个人视角和观点能使一个人对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做出回应 , 这正是人性中最重要的方面 , 而分清楚“轻重缓急”恰恰是一名意会者最重要的行为表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