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缩阳”、“风淤积”、“想太多病”、“愤恨亲族病”:盘点那些“无法翻译的怪病”( 五 )
无论发病原因是什么 , 在一个迁徙越来越频繁的世界里 , 有的专家担心 , 精神健康从业者没有识别出那些与特定文化有关的疾病 。 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罗素明(Sumin Na)表示:“在东亚文化中 , 用来表达苦恼和症状的词汇和语言是相当不同的 。 ”因此当东亚人移居到欧美等地时 , 医生往往并不清楚怎么去帮助他们 。
“比如在许多西方社会里 , 我们把抑郁和焦虑看作化学物质的一种失衡 。 因此我们会到医生那里寻求帮助 , 用药物来治这些病 。 可是在东亚 , 这更多地被看作一种社会的、心灵的、或家庭的问题 。 患者可能会寻求开解心灵 , 或设法解决掉家庭矛盾 。 ”罗素明说 。
罗素明认为 , 要帮助一名患者 , 了解其背景经历相当重要——要了解他们故乡的那些文化范式 , 还有他们在移居过程中可能体验到的力量和特权的丧失 , 因为这些往往会导致精神健康问题 。 “我认为还必须放弃那些关于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的所谓‘正确’知识 , 不能死抱着它们不放 , 也不能把DSM-5看作是理解和识别精神疾病的唯一手段 。 ”她说 。
同样 , 指望同一套疗法能对每个人起作用也是不切实际的 。 罗素明主张 , 虽然药物能帮上许多人 , 但是那些怀有特定文化信念的人们 , 或许更能接受心理治疗之类的方法 。
当今这个时代 , 几乎所有事物的多样性都遭到了巨大损失 , 从物种到语言莫不如此 , 我们可能还随时会丧失精神疾病的多样性 。 在《像我们美国人一样疯》(Crazy like Us)这本书里 , 作者伊森·沃特斯(Ethan Watters)描述了过去几十年中精神疾病慢慢“美国化”处理的过程——我们硬是把五花八门的情绪体验和心理体验塞进几只固定的盒子里 , 给它们贴上“焦虑”和“抑郁”的标签 , 由此“把世人发疯的方式都说成是一样的” 。
在这个过程里 , 我们不仅有可能弄错正确的诊断、放弃合适的疗法 , 还可能失去理解精神疾病最初如何产生的机会 。
一个AI
推荐阅读
- 果壳|吃了毛肚火锅、烤串、麻辣烫、牛肉面,接着我14天没吃没喝
- 果壳|躺在痔疮手术台上时,我不知道自己将经历什么考验
- 果壳|强迫员工吃“死神辣条”,贵公司知不知道辣椒真的可以要命?
- 果壳|1件T恤,折几下合适呢?6折够不够?
- 果壳|做运动最爽的,难道不是这个?
- 果壳|高浓度猛药组合,你们的魔鬼又来了!!!
- 果壳儿|走出社交舒适圈的三个方法
- 果壳网|绿色植物有了第三个门类!
- 果壳|艾滋病治疗候选新药:注射半年后,药物仍有活性
- 果壳|玩手机对孩子危害有多大?查阅无数论文后,我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