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 DeFi赛道跑步入场的中国选手,正在做这些布局( 三 )


一些人提出了疑问:凭借类似模式爆火的DeFi是否可能走Fcoin的老路呢?笔者认为 , 可能性不大 。
首先 , Compound团队非常聪明 , 他们的流动性挖矿 , 也就是「借贷即挖矿」所分发的代币 , 本质上是一种治理型代币 , 没有任何经济作用 。 Compound项目赚到的钱 , 依然归该公司所有 , Comp的持币者无法凭借手中的代币分到任何收益 。 而当年Fcoin所分发的代币 , 与Fcoin本身的利润是绑定在一起的 。 这种激进的激励方式 , 在币价上涨时愈发促进了币价的上涨(交易者为了拿到更多的代币 , 因而涌入交易 , 从而更加促进币价的上涨);而在币价下跌的时候则愈发促进了下跌(交易者纷纷抛售代币离场 , 由于亏损不愿意再在平台交易 , 导致分红减少币价继续下跌) 。 而Compound团队拆开了币与分红之间的关系 , 因而取消了这个要命的正反馈 。
至于Compound团队为什么将治理权与分红权分离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从激励机制上 , 它避免了Fcoin那样危险的设计;从监管角度来看 , Compound的做法使它的代币不同于股票 , 可以帮助它逃避SEC的监管;从私心的角度来看 , 虽然治理权分离了出去 , 但项目收入却依然归公司所有 , 无论对资方还是创始团队都是好事 。
其次 , Compound团队每天分给社区的代币都是有限的 。 Compound的代币总量为1000万个 , 其中420万个将通过流动性挖矿的方式分发给社区 。 自2020年6月份开始 , 在接下来的四年中 , Compound每天将分发2880个COMP代币 。 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在上线Coinbase币价暴涨暴跌后 , COMP代币的价格基本稳定在200美元以下 。 也就是说 , 「流动性挖矿」每天分给市场的钱不超过60万美金 , 如果COMP价格下跌 , 这笔分红收入还将减少 。
清楚比特币挖矿机制的读者都知道 , 比特币每天的出块奖励都是有限的 , 全网算力越大 , 每台机器挖到的币就越少 。 这个放在Compound挖矿里也是一样的:受这60万美金的诱惑前来借贷的人越多 , 每个借贷者能分到的利润就越少 。 如此一来 , 「薅羊毛」的人数和锁仓数量最后就有了一个上限阈值 。 超过这个阈值 , 前来「薅羊毛」就不划算了 , 毕竟在Compound上借贷还要付出相应成本 。 这跟当初的Fcoin又有不同——当初的Fcoin每天给出的挖矿数量是没有上限的 , 这最终将「刷量」带到了一个极为疯狂的地步 。
目前 , 我们可以看到Compound的锁仓数量基本稳定在6亿美元 , 较上线流动性挖矿前增加了5倍 。 它没有像当初的Fcoin那样一路暴涨 , 到了顶峰又迅速滑落 , 相反给人的感觉是再多了也上不去 , 但是也掉不下来 。
因此 , Compound固然是因为它的赚钱效应和锁仓量暴增 , 带火了整个DeFi圈 。 但无论是从经济机制设计来看 , 还是从目前Compound的表现来看 , 它都远比当年的Fcoin健康得多 。
当然 , 这也不是说Compound就一定隐忧都没有 。 在圈内以设计通证经济模型闻名的孟岩认为 , Compound股东方通证占比太大(约占总量的24%) , 成本太低(仅13.85美元) , 若管理不善 , 可能成为摧毁性的砸盘力量;此外 , Compound创始人和团队通证分配比例也过大 , 占到了总量的近26% , 而且现金成本为零 , 虽说是四年解锁 , 但若不加管理也将震动整个社区 。
04. DeFi将回归长期价值
DeFi的归宿不是短期炒作后一地鸡毛 , 而是回归长线价值 。
自诞生以来 , DeFi的玩家从来都不是普通散户 , 而是大户甚至机构 。 即便是像Compound这样的巨头 , 在推出「借贷即挖矿」策略之前 , 他们的用户只有不超过1500人 , 但锁仓量却达到了1亿美元之多 。 其他DeFi项目的情况与之类似 , 都是用户不多 , 但平均每个用户锁定的资产较多 。
因此 , DeFi更像是加密世界上流社会追逐的一个精巧的概念或者玩具 , 绝大多数币圈散户根本就接触不到 。 此次的突然引爆 , 让一些从未感受过DeFi滋味的散户 , 开始尝试入局DeFi 。 先不讨论这些「羊毛党」是否能够转化为真正的用户 , 只说教育推广这一目的 , 其实已经达到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