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董风云:社科书的韭菜是最难割的( 二 )


《出版人》: 在这些产品背后 , 是甲骨文极具辨识度的品牌 。 品牌对甲骨文而言意味着什么?
董风云:我的理解是:品牌就是我们营销的全部 。 做好这个品牌 , 所有的营销就都有了 。
我们是在很着重地去刻画、打造甲骨文的品牌 。 这个工作到一定程度以后 , 就品牌而言我们也不需要说太多了 , 因为品牌是用产品来说话的 , 你的产品不行 , 品牌再怎么宣传都没用 。 品牌对于甲骨文的意义更多的是营销上的意义 。 说直白一点 , 一本书扔出去 , 甲骨文三个字印在上面 , 读者只要看内容感不感兴趣就可以了 , 至于它的品质 , 读者不用去做太多的判断 , 因为甲骨文的东西基本上还是一脉相承的 。 我们没法保证我们的每一本书都达到很高很高的质量 , 但至少能保证我们没有特别差的书 , 绝大多数的书都在一定的水准线上 。
甲骨文|董风云:社科书的韭菜是最难割的
本文插图

《出版人》:从哪一刻起 , 甲骨文的品牌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董风云:从2013年1月份出第一本书开始 , 差不多一年多以后到2014年左右 , 甲骨文非常明确的品牌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
《出版人》:这个过程异乎寻常地快 。 一个社科品牌受到读者认同 , 不应该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吗?
董风云:甲骨文的高速成长更多地是一个时代的结果 。 我们大概算得上是先吃螃蟹的人——我们看到国外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书 , 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经典 , 但写得很生动 , 而中国读者在此之前几乎完全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书 。 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这样的书引进来 , 然后以一种比较鲜明的方式把它推出去呢?这就是甲骨文的原点 。
可以说 , 我们是很偶然地做了一个我们擅长的事情 。 做这个事情之前 , 我们肯定有自己的判断 , 觉得这个事情是行的 , 但我们也没有想的特别大或者特别远 。 中国有很多搞严肃出版的机构 , 比如商务、中华、三联 , 偶尔会有一些卖的很好的书 , 但他们绝大多数严肃作品的发行量是非常有限的 , 社科文献社过去也是这样 。 以我们的编辑实力 , 做这些书能比做原来那些书卖的多 , 而且多不少 , 这个基本的判断是有的 。 至于它的潜力有多大 , 至少在八年前我是没法去预估的 。 只能说推出去之后的效果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 对市场的影响也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 这些都是这个时代赋予的 。
《出版人》:最近两到三年间国有出版机构中涌现了很多与甲骨文类似的工作室 , 严肃出版的主力也似乎正在向工作室身上转移 。 为什么这一类内容会普遍倾向于选择这种运作模式?
【甲骨文|董风云:社科书的韭菜是最难割的】董风云:国内的出版社不能完全做市场化的东西 , 大多数出版社一定要做一些相对比较严肃的东西 , 这和政策的要求是有关系的 。 出版社要做社会效益 , 除了主题出版物以外 , 选择并不多 , 一般来说 , 他的选择只能集中在严肃的社科领域 。 在社科领域要做影响力 , 一种成功率较大的方式就是采用甲骨文现在的套路 。 简单从逻辑上分析 , 不就是这样的么?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 , 甲骨文的模式有效又简便 , 出版社何必舍近求远?有现成的案例摆在面前 , 风险最小 , 对出版社来说这是一个较优的选择——花较小的力气达到社会效益 , 挣钱与否再说 。 通过这种方式把编辑的主动性调动起来 , 再整合社里的资源向新生品牌倾斜 , 打个品牌还是比较容易的 。 这其实也是甲骨文最开始成功的两个原因 。
破圈 , 出版人还有机会吗?
《出版人》:与传统的严肃社科出版物相比 , 甲骨文不管是在销量还是市场影响力方面都有较大优势 , 但至今为止 , 甲骨文也还没有做出过销量百万册级别的畅销书 。 您会去追求现象级的畅销书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