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17个月,我们与证监会一起揭开獐子岛的秘密( 二 )


之所以能通过位置数据分析采捕面积 , 是因为采捕船在作业时 , 会在一个区域内密集的来回移动 , 相当于围成一个区域 。 此前 , 獐子岛已向证监会提供了不同贝龄扇贝的底播范围图 。 我们就能根据这个采捕船活动区域 , 对应着獐子岛提供的底播范围 , 来计算实际捕捞面积 。
通过北斗导航定位数据来计算面积 , 能获得三分钟为时间单位的证据链 , 而遥感卫星无法做到这点 。 一旦遥感卫星离开了獐子岛捕捞海域观测区域 , 将在下次重访前失去很多观测区域的数据 , 会导致证明捕捞成本的证据链缺失 。
我们分析的难点在于采捕船从哪个点开始进入采捕状态 , 从哪个点进入比较合理 。 放网、收网和转弯等非采捕状态我们已经在计算时纳入考虑了 。 期间 , 由于獐子岛资料存在不全或不准的问题 , 更换了几次底播范围 , 底播范围一换我们就要重新计算一次 。

事实上 , 整个项目过程中 , 计算方式更换了很多次 。 主要是因为证监会在期间也在不断优化 , 希望以最公正的方式计算出最公正的结果 。 同时 , 也希望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相互映证 , 以保证结果的公正准确 。 我们也用了网格的方式 , 将小网格和大网格的面积相加复核结果 。
中年|17个月,我们与证监会一起揭开獐子岛的秘密
本文插图

CCTV2财经频道关于獐子岛案件的报道
最近看到獐子岛董事长对证监会判罚的依据提出质疑 , 认为这样的结果脱离生产作业实际情况 。 从我们作为技术服务支持的角度来看 , 证监会在最后核算时已经考虑了许多特殊情况 。 比如我们虽然算出全量的数据 , 证监会也根据獐子岛业务特点剔除一些数据 , 力求客观真实 , 这其实是尽可能低的计算獐子岛的采捕成本 。 事实上 , 相比于其他的计算结论 , 我们的计算结论相对有利于獐子岛 。
我们在2019年5月就把初步的结论报告交给证监会了 。 2019年7月 , 证监会就公布了初步的行政处罚决定 。 獐子岛对这个初步的处罚决定不服 , 继续申诉 。 因此去年年底 , 证监会召开听证会 , 我作为证人出席了这个听证会 。

我们和证监会的工作人员前期也针对听证会做了非常多的研究 , 通过技术手段和财务相关内容举证 。 证监会最终参考了各方的意见 , 才在前几天最终发布处罚决定 。
我们团队一共有9个人参与了这个项目 , 主要工作集中在4-5个人 。 整个项目从业务洽谈 , 质检到分析和形成报告 , 前后投入了17个月的时间 。 其实用计算机模拟线路 , 一周时间就能跑出结果 , 但我们还需要根据对方提供的底播范围图计算采捕面积来核算成本 。 由于这是一个案件 , 对细节要求比较高 , 因此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结果的推敲论证上 。
为了得到更加公正的结果 , 我们和另一家第三方机构进行反复的沟通 。 这部分的工作量比我们单独分析采捕船轨迹和采捕面积的工作量要大非常多 。 在这个过程中 , 獐子岛也对我们的报告提出过质疑 , 因此我们也花了很长时间对质疑做了详细的反馈 , 构筑完整合理的逻辑链来回应他们 。
做完整个项目 , 我们团队都小有成就感 。 证监会最终发布处罚决定时 , 刚好赶上北斗三号卫星组网 。 媒体大量报道两个新闻事件 , 在行业内也收到很大的反响 , 我们也希望未来在北斗相关应用上能有更多业务 。
(注:底播养殖是指在适合养殖的海域将扇贝苗种均匀播撒 , 使之在海底自然生长、不断增殖的一种海产品养殖方式)
【中年|17个月,我们与证监会一起揭开獐子岛的秘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