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从日本古代到明治时期建军后,日本陆军的后勤制度都有哪些变化?

如果提到日本陆军的伙食问题,那么大家想到的应该都是影视剧里,那些到处搞"现地自给"的日本兵。所谓的"现地自给",其实就是自行劫掠的意思。于是日本兵进了村庄或是城市,就开始到处搜粮抓鸡,试图填饱自己饥肠辘辘的肚子。但是这就让我们很奇怪了,日本陆军也是建立过自己的后勤制度?如果他们有的话,他们的伙食配给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把时间回溯到日本的过去,看看日本的伙食配给制度是如何诞生的。
打仗自带口粮的武士
首先,我们这里先明确一下,在古代的日本是没有后勤这一概念的。
古代沿袭了一套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方式,打仗的时候都是大名们拉上自己麾下的小领主们和地方豪强,而这些小领主和地方豪强则会带上自己的私兵和农民来打仗
。如果战争模式是这么一回事的话,那么你也就别指望大名会给整个军队准备口粮了,毕竟在某个意义上只是个联军,大名当然不可能都管了。
 变化|从日本古代到明治时期建军后,日本陆军的后勤制度都有哪些变化?
文章图片

所以这就需要参战的领主和武士们,都是自行准备和携带口粮,农民也是自行携带口粮。按照平安时代的法令,农民要携带粮食6斗,盐2升,理论上可以支撑六十天的作战。
如果没超过预期的战争时间,那么这些粮食也就足够了,领主也不需要额外给农民们提供口粮。如果战争花费的时间超过口粮所能支撑的时间,那么领主就要为农民筹备接下来的粮食了。另外作为战争时间超期的补偿,领主会减免农民一定的赋税。
 变化|从日本古代到明治时期建军后,日本陆军的后勤制度都有哪些变化?
文章图片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2世纪才有所改变,当时源氏和平氏展开了的源平合战,战争的双方都推出的"兵粮米"制度。
也就是让麾下的领主以每十亩地交5升米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军粮。
这算得上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后勤集中供给制度的雏形。
而到了丰臣秀吉时代,则首创了兵民分离的政策,并且取消了武士阶层之外的武装,从此地方豪强和农民就只需要提供军粮和进行
辎重
运输的任务就足够了。
 变化|从日本古代到明治时期建军后,日本陆军的后勤制度都有哪些变化?
文章图片

那时候的士兵口粮也都比较一般,因为日本古代都是比较匮乏副食的,所以通常来说都是以主食为主。
当时武士和士兵们的伙食基本就大名提供的糙米饭和杂粮,副食则是味增与腌渍(咸菜)。一些有条件的武士可能会携干松鱼和肉干、又是可能还有鲜肉。而比较贫穷的武士就只能吃官方提供的伙食了。
总的来说,那时候的日本在后勤制度上十分原始,放到世界上也属于是落后的存在了。
明治时期初创的后勤制度
在日本近代的明治时期,这种原始的供给制度,随着明治维新出现了变化。
在1871年,日本设置了陆军部和海军部后,日本开始摸索进行后勤供给制度的规范化
。这一时期日本大幅度的参考了欧美的现代军制,只是在创立过程里受限于日本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许多的本土化改进,或是对现实情况进行妥协和过渡。
陆军省的第5局第1课所负责的,正是为军队提供给养的任务。而近卫师团和当时的六个镇台(师团前身),也有自己的会计部负责各自的后勤。
 变化|从日本古代到明治时期建军后,日本陆军的后勤制度都有哪些变化?
文章图片

而明治六年颁发的会计部大纲条例规定,当部队驻扎在自己的驻地时,武器弹药和被服都是由部队发放,而食物、薪炭、燃料和日用百货则是由后勤军官在市场上进行统一的采购。
如果是部队即将出征的话,那么后勤军官会从军用仓库里取来粮食被服,并且输送到部队在前线的兵站中去。
同时,军队也会委托商人帮忙采购物资,在战时军队会支付现金给商人,然后由商人代为筹措物资。
 变化|从日本古代到明治时期建军后,日本陆军的后勤制度都有哪些变化?
文章图片

在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时,日本第一次检验了自己的后勤制度。当时日军派上战场的是熊本镇台的第19步兵大队和东京镇台的第3炮兵大队,总计3658名官兵,而兵站的工作人员则多达2332人。当时日军的供给制度相当原始,和日本古代的粮食供给没有太多区别。
通常由兵站的工作人员把饭团和腌菜一起放到一个竹叶包,这一份就是士兵一顿饭的量,一天拿三个这样的竹叶包,至于饮用水则直接饮用当地的天然泉水,并将其放在随身的竹筒里携带。
 变化|从日本古代到明治时期建军后,日本陆军的后勤制度都有哪些变化?
文章图片

这种供给制度与日本古代的差距并不大,而且造成了很多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副食过于稀少,参战士兵不能获取足够的维生素B1,所以有大量的人员出现了脚气病的问题。当时参战的士兵之中,有600多人因患上脚气病毙命,而战死者却仅仅20余人左右。
这种惨痛的教训让日本陆军心惊不已,毕竟因脚气病而死的人远远超过了战死者,倘若以后爆发大规模战争,那岂不是日军不战自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