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药古今研究:薄荷



中风|中药古今研究:薄荷
本文插图

一、 本草摘要:
《新修本草》:“主贼风伤寒 , 发汗 , 恶气 , 心腹胀满 。 ”
《用药法象》:“清头风 , 除风热 。 ”
《本草备要》:“消散风热 , 清利头目 , 头风头痛 , 失音痰嗽 , 眼耳咽喉口齿诸病 , 皮肤瘾疹 , 瘰疬疮疥 。 ”
《本草求真》:“气味辛凉 , 功专入肝与肺 , 故书皆载辛能发散 , 而于头痛头风 , 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 , 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 , 而于咽喉口齿眼耳 , 瘾疹疮疥 , 惊热骨蒸衄血则妙 。
《本草纲目》:“辛能发散 , 凉能清利 , 专于消风散热 , 故头痛头风 , 眼目、咽喉、口齿诸病 , 小儿惊热及瘰疠疥为要药 。 ”
《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 , 尤善解忧郁 。 用香附以解郁 , 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 。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 , 性微寒 , 无毒 , 入肺经 。 主中风失音 , 下胀气 , 去头风 , 通利关节 , 破血止痢 , 清风消肿 , 引诸药入营卫 , 能发毒汗 , 清利六阳之会首 , 祛除诸热之风邪 。
薄荷有走表之功 , 宜职太阴之部 , 中风诸患 , 固其专也 。 而血痢之证 , 病在凝滞 , 今得辛以畅气 , 而结凝为之自释矣 。

中风|中药古今研究:薄荷
本文插图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温 , 味辛 , 无毒 。 主贼风伤寒发汗 , 恶气心腹胀满 , 霍乱 , 宿食不消 , 下气 。 煮汁服 , 亦堪生食 。
薄荷气温 , 禀天春升之木气 , 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 , 得地西方之金味 , 入手太阴肺经 。 气味俱升 , 阳也 。
伤寒有五 , 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 , 贼风伤寒者中风也 , 风伤于卫 , 所以宜辛温之味以发汗也 。 恶气心腹胀满 , 盖胀之恶气必从肝而来 。 薄荷入肝 , 温能行 , 辛能散 , 则恶气消而胀满平也 。
太阴不治 , 则挥霍扰乱;薄荷辛润肺 , 肺气调而霍乱愈矣 。 饮食入胃 , 散精于肝 , 肝不散精 , 则食不消;薄荷入肝辛散 , 宿食自消也 。 肺主气 , 薄荷味辛润肺 , 肺润则行下降之令 , 所以又能下气也 。 以气味芳香 , 故堪生食也 。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辛 , 气凉 , 入手太阴肺经 。 发表退热 , 善泻皮毛 , 治伤风头痛 , 瘰疬疥癣 , 瘾疹瘙痒 。 滴鼻止衄 , 涂敷消疮 。
二、现代研究:
1、成分: 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脑、薄荷酮、异薄荷酮、胡薄荷酮、柠檬烯等 。 《中国药典》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0% , 饮片不得少于0.40% 。
2、作用:本品有发汗、解热、镇痛、镇咳、祛痰、镇静、解痉、抗病原体、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利胆、排石等作用 , 可促透皮吸收和抗早孕、抗着床及抗精子形成的作用 。
3、药理:外用于皮肤 , 能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而产生凉感有消炎、止痒和止痛作用并反向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作用;对革兰氏阻性、革兰氏阴性球菌、杆菌及多种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对呼吸道炎症有治疗作用 , 此可能因促进分泌而去除附着于粘膜上的黏液所致 。 对心血管 , 可麻痹心脏 , 扩张血管 。 促进透皮吸收 , 可用于抗微生物 。

中风|中药古今研究:薄荷
本文插图
【中风|中药古今研究:薄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