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科举制都有哪些质的改变( 三 )


文章图片

改革取士科目
宋朝之前 , 科举考试不仅考学子谈古论今 , 引经据典的能力 , 还考他们的文笔 。故学子们本末倒置 , 刻意去追求词藻的华丽 , 反而忽略了语句之间的逻辑性 。
长此以往 , 这便成了一种劣性风气 。宋仁宗时期 , 范仲淹发现了这个弊病 。
他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到:“今诸道学校 , 如得明师 , 尚可教人六经 , 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士 , 以墨义取诸科 , 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 , 虽济济盈庭 , 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
他本想对科举取士进行改革 , 可保守派太过顽固 , 他的计划也胎死腹中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分析时弊提出变法 , 他将试策定为考试的唯一形式 , 又编写《诗经》、《尚书》、《周礼》定为科举的依据 。
虽然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 , 但他却给后入开拓了新思想 , 为科举制铺了一条星光大道 。
科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科举制都有哪些质的改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朝的科举制 ,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后人对它褒贬不一 , 虽然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 但是却也禁锢了文人的思想 。
它虽给了寒门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 但也确实存在舞弊行贿的勾当 。它于好于坏 , 不该用我们上帝的视角去评判 , 但在封建社会 , 它的利肯定是远远大于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