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谈谈古代科举的流程:一名北宋失意考生的怒火,改变了殿试的规则

隋唐时期 , 中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创建到完善的过程 。从此以后 , 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得以扭转 , 寒门子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位列公卿 。科举在古代受到的关注度丝毫不亚于如今的高考 。
那么对于科举制度的一些流程 , 您真的了解吗?不妨来看看吧 。
流程一:童试
童试还不算正式的科举考试 ,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资格考试 , 童试共分为三个级别:县试、府试、院试 。接下来我们来逐一谈谈 。
县试
县试是古代读书人博取功名路上的第一场考试 , 通常在所在县进行 , 一般由知县主持 , 考前一个月 , 县衙会将相关消息公之于众 , 考生要提前报名 。
那么古代的考试 , 需不需要提供一些证明材料呢?需要的 , 考生通常要提供三个证明材料 , 即“亲供”“互结”和“具结” 。
亲供包括自己祖上三代的信息 , 不仅要包含本人及父母、祖父母的姓名、年龄、籍贯等 , 还要有详细描述自己体格、容貌特征的材料 。
辽宋夏金|谈谈古代科举的流程:一名北宋失意考生的怒火,改变了殿试的规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至于互结 , 则是每五位一同参考的考生写一份承诺书 , 承诺如有一人作弊则其他五人连坐 , 这个措施现在看起来很是残忍 , 但是这也是无奈之举 。如今的高考仅仅是决定了能不能接受大学教育 , 都有人不惜以身试法 , 做出了作弊、冒名顶替这样让人不齿的事 。更别提古代的科举了 , 科举能让一个普通人一跃迈进官员的行列 ,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命运 , 所以在科举考试中作弊的人数不胜数 , 从唐朝到清朝 , 屡禁不止 。
还有一个是具结 , 这指的是要请本县廪生(优等秀才)提供证明材料 , 来确保考生是本人、并且确实有考试的资格等等 。
大家不要小瞧县试的难度 , 据记载 , 鲁迅十七岁的时候就曾参加过县试 , 当时共四百多名考试 , 但是只录取40人 , 鲁迅的排名是137 。
辽宋夏金|谈谈古代科举的流程:一名北宋失意考生的怒火,改变了殿试的规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府试
县试之后 , 紧接着的就是府试 , 府试的考试地点是府 , 府就相当于今天的市 。府试一般由知府主持 , 府试合格的考生 , 被称为“童生” 。
大家不要小看童生这个名字 , 看着好像是童子级别的考试 , 但实际上 , 六七十岁的童生也不在少数 。
院试
府试合格的考生 , 接着就要参加“院试”了 , 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 , 主持院试的是省里的学政 , 学政是皇帝委派到地方专门主管教育的官员 , 相当于如今的省教育厅长 。
院试合格者 , 他的身份就变了 , 就是秀才了 。从秀才开始 , 社会地位就开始提高了 。秀才已经享有一些特权了 , 比如见到知县就不用再像普通人一样下跪了 , 而且不需要服徭役 。
虽然秀才的社会地位较普通人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了 , 但是考中秀才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 因此秀才在社会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受人尊敬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中举之前就是秀才 ,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时候 , 岳父等人根本不把他当回事 。
大家要注意 , 县试、府试、院试三个加起来才组成了童试 , 而童试仅仅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资格考试 。
流程二:乡试
考完童试 , 并顺利取得秀才身份的人就可以参加乡试了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 常在秋季进行 , 考试地点在省城 , 主考官是具有进士出身身份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员担任 。而乡试合格者被称作“举人” 。
通过乡试后 , 秀才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举人 。大家可否还记得范进?范进中举指的就是考中了举人 , 前文说到 , 当时作为秀才的范进 , 按理来说应该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了 , 但是他的岳父并不把他当回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