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科举制都有哪些质的改变( 二 )
唐朝时期 , 进士放榜之后 , 第一件事便是拜谒宰相 , 此过程又被称为“过堂” 。当日同知贡举官陪同学子到中书省门前 , 状元陈词“今月日 , 礼部放榜某等幸忝成名 , 获相公陶铸之下 , 不任感惧 。”
为了加深知贡举官与及第举人的关系 , 唐朝还特设“谢主司”与“曲谢”的活动 。此举虽让及第举人拥有自己的人脉 , 可却容易造成新贵与权臣结党营私 。
科举的意义便是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 , 若这些人不再“干净” , 那于帝王而言 , 他们便成了隐患 。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宰相虽是文官之首 , 但他毕竟是一人之下的臣子 , 若及第举人皆以宰相为尊 , 那皇帝便难以培养自己的班子 。故宋太祖时期 , 便废除了过堂制度 。
《贡院杂录》中记载:“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一日 , 诏曰:国家悬科取士 , 为官择人 , 既擢第于公朝 , 宁谢恩于私室 。将惩薄俗 , 宜举明文 。今后及第举人 , 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 , 如违 , 御史台弹奏 。应名姓次第发榜时 , 并须据才艺高低 , 从上安排 , 不得以只科为贵 。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 , 亦不得自称门生 。”
同时宋太祖还创立了谢朝制度 , 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 。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 , 还巩固了中央集权 , 实为上上策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创立特奏名制度
科举一路无疑是寒门子弟的希望 , 他们十年苦读只为一朝 。然科举之路并非想象中容易 , 就连三朝大臣欧阳修 , 也曾两次落榜 。在没有心理疏导的年代 , 希望越大便代表着失望越大 , 在心灵极度崩溃下 , 有人甚至不惜落草为寇 , 报复朝廷 。
唐朝诗人孟郊落榜后写下《长安羁旅行》:“十日一理发 , 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 , 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 , 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 , 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 , 静流无躁鳞 。始知喧竞场 , 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 , 山蔬薇蕨新 。潜歌归去来 , 事外风景真 。”
“失名谁肯访 , 得意争相亲 。”短短10字 , 便写出落榜的无限凄凉 , 面对别人的春风得意马蹄疾 , 对比自己的一叫千愁并 , 鲜少有人不为之神伤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更有甚者 , 不埋怨自己学识不够 , 埋怨朝廷处事不公 。比如唐朝末年的黄巢 , 他屡举进士不第 , 便开始质疑唐朝科举制的公平性 。最后索性不再走科举之路 , 反而踏上了贩卖私盐 , 谋逆之路 。
宋朝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 , 故而设特奏名制度 。“特奏名”顾名思义便是将殿试或省试落选的举人统计起来 , 若他们考到一定次数 , 便可直接参加附试获得进士出身 。
《宋史》中记载:“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 , 或廷试所不录者 , 积前后举数 , 参其年而差等之 , 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 , 径许附试 , 故曰特奏名 。”
特奏名制度最终形成于宋真宗时期 , 当时规定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者可许奏名 。
宋仁宗时期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 , 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 , 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 , 不以举数 , 令贡院别具名以闻 。
特奏名制度不仅彰显宋朝仁慈 , 笼络了人心 , 还给予落榜考生希望 。让落榜考生与初考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 利于宋朝文化发展 , 也利于宋朝官员质量的提高 。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泰国王室|泰王63岁前妻白发凌乱,在轮椅上过生日太凄凉,唯有大公主趴地上恭迎母亲
- 涟漪时尚|时尚穿搭:紧身裙搭配单肩包,唯有精致,才见真情
- 辽宋夏金|谈谈古代科举的流程:一名北宋失意考生的怒火,改变了殿试的规则
- 墨染情殇之流年|人活一世,唯有内心强大,方可治愈一切
- 皇后|甄嬛传:嫔妃的睡姿,安陵容诱人,皇后奇葩,唯有她令人感到怜惜
- 古建中国|你知道有哪些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古建筑?
- 食疗食补|三伏天,高温酷暑,胃口不好,唯有一碗鲍鱼排骨泡饭能治愈
- 章良能|观宋填词136|无寻处,唯有少年心,章良能小词极有思致
-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的最智慧的4个人,唯有最后一位善始善终
- 洛阳|唯有洛阳真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