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房企转型为何困难总比办法多?


中国房地产报|房企转型为何困难总比办法多?
本文插图

刘伟/文
“行业天花板逐渐显现 , 不论是大、中、小型房企都有一种‘宿命感’ , 那就是寻找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势在必行 , ”6月30日 , 一位A股上市房企副总裁无奈的表示 , 整个行业都在尝试转型 , 但真正成功者 , 几乎没有 。
以更名之机 , 行转型之实 , 近年来 , 已有龙光、世茂、万通和禹洲等房企先后更改公司名称 。
与其他几家房企“主业与多元化业务齐飞”发展模式不同的是 , 更名为“万通新发展”的万通地产 , 正试图渐渐远离地产主业 , 向文化、科技、新基建等产业伸出触角 。
在多元化转型中 , 有不少房企选择地产上下游产业如产业地产、文旅地产等;地产上下游之外 , 也有房企踏入专业性更强的“非地产”领域 , 包括文娱、大健康、农业、科技、汽车、体育等 。
“不少房企在这个过程中 , 并非从容地开展新业务 , 而是在主业备受挤压的情况下 , 被迫转型 。 ”喆安投资总经理车阳在受访时表示 , 在房地产行业企业的存量博弈中 , 企业发展已从过去的粗放式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 , 但很多决策者 , 在新的形势下 , 往往依照过去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 , 这样显然是不会成功的 。
━━━━
同为更名 不同的境遇
6月22日 , 万通地产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名称修订的议案 , 公司全体董事一致同意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北京万通新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公司名称变更的原因 , 万通方面称 , 公司作为老牌房地产上市企业 , 受房地产政策调控及房地产行业竞争激烈等影响 , 传统单一的房地产开发面临诸多困难 。
2020年以来 , 房企更名 , 万通地产并非孤例 。 此前先后有龙光地产、世茂房地产和禹洲地产更改公司名称 , 但与万通不同的是 , 后三者均是将名称中“地产”二字更改为“集团” , 意在反映集团多业态协同发展的现况 , 并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以及未来业务发展 。
“房地产市场企业间发展格局瞬息万变 , 有时候仅仅拿错一块地就很可能导致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 ”上述房企副总裁表示 。
在不断转型变化的大趋势下 , 如今的万通地产已经不是曾经“冯仑时代”带着明星光环的万通地产了 。
2015年1月 , 万通地产停牌拟收购互联网文娱资产 , 半年之后的6月19日 , 万通地产公告称 , 公司连续与多家互联网标的公司展开深入磋商与谈判 , 但由于交易各方对交易价格、交易结构、交易方式等重要问题存在较大分歧 , 依然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达成一致 。 2018年 , 万通地产还曾尝试新能源业务 , 但结果仍以失败告终 。
2015年至2019年 , 万通地产的房地产销售额分别为24.26亿元、21.75亿元、30.44亿元、32.06亿元、6.198亿元 。 从业绩表现看 , 早已站在主流地产企业圈之外 。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坦言 , 万通地产的每一次转型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业绩逼迫之下的机会主义色彩 , 在战略规划上没有长期与扎实的准备 , 而且基本都是转向与房地产这一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不甚相关的行业 , 从而导致多次转型的“踏空”现象出现 。
比较稳妥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转型中 , 都存在一个所转入的产业和项目由母公司孵化成熟和逐步转入上市公司的过程 。 柏文喜分析认为 , 万通的母公司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 , 而上市公司的即期业绩需求又十分强烈 , 仓促之间所进行的向非相关产业的转型 , 也就难言顺利与成功了 。
明源地产研究院院长徐颖在受访时称 , 多产业布局的公司 , 往往一个产业项目会需要地产开发企业投入10亿——20亿元左右的资金 , 而且这种投入在短时间内 , 往往很难有过程退出机制 。 这10——20亿元的资金投入 , 即使对于一个千亿房企 , 也是不小的资金占比;除了商业之外 , 很多产业领域的退出机制不多、年投资回报不高 , 导致这些新产业、新业务的资金投入的代价显得特别高 , 从而进一步影响房企的投资决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