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书法的延展丨专访朱天曙( 七 )

 

中国古代以自然物象论书法的理论主要盛行于魏晋六朝 , 唐宋以后这方面的理论越来越少 。 汉代的扬雄说:“言 , 心声也;书 , 心画也 。 ”其中的“书”原来指书面语 , 后来转而指书法 , 演化为书家个人品质与书法艺术风格的密切联系 。

 

到了汉末 , 崔瑗的《草书势》和赵壹的《非草书》中便出现了书法表现情感、强调天资的观点 。 这一时期中国的书法开始“自觉化”了 , 看重书法的人格象征 , 以后逐渐扩展到人品与书品的内在关联 , 以及深入到书法点画技法的精神内涵 。

 

刘熙载在早期书法“肇于自然”理论的基础上 , 总结了“由人复天”的“书如其人”的理论 。 他的《书概》中有一句有名的话:“书者 , 如也 。 如其学 , 如其才 , 如其志 ,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 ”刘熙载用了一个“如”字 , 把书法的精义由“物象自然”转向了“人格象征” , 深化发挥许慎的观点 , 由文字书写的“如”延伸至书法艺术的“如” , “如其学 , 如其志 , 如其人” , 非常恰当 。

 

“书如其人”的本质 , 是把“自然物象”与“人格象征”结合起来 , 构成了以“人”为核心的内容 。 这种人格象征并不是书法的点画、结字、章法本身所具有的 , 也不局限于道德、政治方面的评价 , 而是基于书家自身特殊精神气质赋予书法的一种联想 , 使书法具有了特殊的精神品质 , 通过“艺术象征”对创作者作出直观抽象的感悟 。

 

当代书法 , 能找到自己的时代性吗?

 

新京报:对于书法这样的传统艺术 , 人们往往有今人不如古人的看法;比如篆刻 , 古人也会推崇秦汉等更早的时期 , 有“印宗秦汉”之说 , 高古之气难得 。 为什么人们在书法审美上往往好古?

 

朱天曙:所谓“高古”的内涵 , 并不是单一的 。 比如秦代的刻石 , 主要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文字 , 形态规整 , 笔画圆劲 , 结体工整 , 形状方正 , 精整妍美 。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另外一路 , 比如秦权量诏版 , 它里面有很多丰富的、自由的、天趣的东西 , 尽管有一些潦草粗陋的地方 , 但很多铭刻参差变化 , 从容肯定 , 有很强的书写感 。

 

又比如汉隶是书法史上的经典 , 而其实汉隶还有一路 , 和“庙堂”一路不同 , 不是完全“正统”的 , 表现了丰富的艺术趣味 , 如《五凤二年刻石》和《莱子侯刻石》等 。 汉代还有很多砖瓦文 , 上面刻的文字很有意思 。 汉代的金文和正统的不太一样 , 比如说我们一般写的汉碑 , 里面的字大都“蚕头雁尾” , 但是汉金文和西汉时期的一些铭刻 , 波挑就不是特别明显 , 这样的一些作品我很关注 。 如鼎、钟、壶、钫、灯、炉、镜等汉器 , 体势平正中见生动 , 方折而见圆势 , 没有成熟时期隶书的那种“程式化”的意味 , 而是直来直去 , 质朴而少装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