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消失”的二本学校学生

将“智谷趋势”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 , 一起前行
智谷趋势|“消失”的二本学校学生
本文插图

智谷君语:
在中国高校市场化实践二十年后 , 黄灯以教师的身份对二本院校学生的生存图景进行了陈述:“在不少生命故事的展开中 , 我不得不承认逐渐分化的趋势与命运 , 已经铁一般地砸中了一个群体 , 但正是个体丰富的突围 , 让我意识到教育的功能正是为了反抗这种铁定 , 并打开、提供新的命运方式 。 ”中国青年的命运 , 从根本上也事关中国经济的趋势 。
◎作者 | 黄灯
◎来源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ID:zhonghuawxxk) ,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4期
写作缘起
2005年 , 我博士毕业后 , 入职南方一所极为普通的二本院校——广东F学院 , 当了一名教师 。
十四年后 , 翻看保留的学生名单 , 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教过的学生达四千五百多名 。
我从来没有想到 , 我会借此接触到一个群体 , 看见一个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漂浮与命运 。
随着十几年和学生大量、琐碎的交往 , 以及对他们毕业后境况的跟踪 , 我深刻意识到 , 二本院校的学生 , 从某种程度而言 , 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 他们的命运 , 勾画出了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 但只有少数人能进入光彩夺目的重点大学 , 更多的则走进数量极为庞大的普通二本院校 。
就我所教的几千学生看 , 他们大多出身平凡 , 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 , 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 , 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 , 以及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 。
务农、养殖、屠宰、流动于建筑工地 , 或在大街小巷做点小生意 , 是他们父母常见的谋生方式 , 和当下学霸们“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照 。
尽管在高校的金字塔中 , 他们身处的大学并不起眼 , 但对于有机会入学的年轻人而言 , 他们可能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 是寂寥村庄的最亮光芒和希望 。
来到繁华的都市后 , 他们对改变命运的高考充满了感激 , 并对未来小心翼翼、跃跃欲试 。
他们进入大学的路径 , 完全依赖当下高考制度提供的通道 。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里 , 他们一律经过了紧张的课堂教学、题海战术、千百次考试的淬炼 。
在一系列严密的规定动作中 , 他们被删削掉一部分个性、血性、活力 , 以标准答案为突破口 , 从高考中艰难突围 , 就这样一步步来到大学校园 , 来到我的课堂 , 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温良、沉默的性子 , 以致面目日渐模糊 。
作为教师 , 通过无数的课堂观察和见证 , 我深感这个群体经过严苛的刷题和排名竞争 , 加上就业的焦虑和现实生存压力的逼近 , 业已过早透支了他们生命的能量 , 削减了青春的锐气 , 以致呈现出某种漠然的生存状态 , 其思考力、创造力 , 已在残酷的考试进阶中悄然磨损而不自知 。
他们的去向 , 更是在严酷的择业竞争中 , 有着触目可见的天花板 。
根据我的观察 , 在中国大学的层级分布中 , 不同级别的大学 , 学生的去向对应着不同的城市 。
顶级大学对应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 , 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 , 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乡村 。
一层层、一级级 , 像磁铁吸附着各自的隐秘方阵 , 干脆利落 , 并无多少意外发生 。
在当下的社会格局中 , 任何群体若要跨越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和阶层 , 需经历怎样的内心风暴和艰难险阻 , 只有当事者知道 。
作为二本学生 , 他们刚踏进校门 , 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 没有太多野心 , 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