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庆居生活|中药四气五味的认定依据
文章图片
一、四气的认定依据
四气 , 又称四性 , 就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狭义的) 。 主要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 , 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
【华庆居生活|中药四气五味的认定依据】四气这么重要 , 那我们要怎么去判断药物的寒热温凉呢?
药物寒、热、温、凉四气的产生 , 与其实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 如《本草经疏》云:凡言微寒者 , 禀春之气以生;言大热者 , 感长夏之气以生;言平者 , 感秋之气以生 , 平即凉也;言大寒者 , 感冬之气以生 。 此物之气 , 得乎天者也 。 ”由于四时气候的变化 , 药物禀受有差异 , 故有“四气”之名 。
药物性能的四气 , 是古人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反映而概括出来的 。 它与所治疗疾病的寒温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所谓寒热温凉 , 反从其病也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强调“入腹则知其性” 。 深刻揭示了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的真谛 。 大凡能减轻或消除热性证候的药物 , 其药性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凡能减轻或消除寒性证候的药物 , 其药性一般属于温热 。 如薄荷、葛根主治风热表证 , 其性属凉;石膏、知母主治温热病气分热盛证 , 其性属寒;麻黄、生姜主治风寒表证 , 其性属温;附子、干姜主治亡阳证 , 其性属热等 。 所以一般说来 , 温性、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寒性、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
文章图片
知母
二、五味的认定依据
五味是指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 。 自《神农本草经》提出了“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将其作为药性以来 , 历代本草均遵循之 ,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发展 , 逐步完善了中药五味 。
《吕氏春秋》记载:“调和之事 , 必以甘、酸、苦、辛、咸 。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云:“水谷皆入于胃 , 其味有五 。 ”说明五味的起源多与烹饮食有关 。
最初 ,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或气味 , 由人体味觉器官(口尝或鼻嗅)直接感知 。 如黄连味苦 , 乌梅味酸 , 生姜味辛 , 甘草味甘等 , 皆“入口则知其味”(《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是药物真实滋味的反映 , 属于药材性状的范畴 。 药味肇源于口尝 。 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 , 不同的滋味具有不同的功能效应 。 《素问.至真大要论》将其概括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 就是将五味的作用进行了归纳 。 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又作了补充 。 具体说来 , 辛味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 , 如生姜散寒 , 木香行气 , 红花活血;酸味具有能收、能涩的作用 , 如五味子收敛止汗 , 五倍子涩肠止泻;甘味具有能补、能和、能缓的作用 , 如人参补气 , 熟地补血 , 甘草和中 , 缓急止痛 , 又能缓和药性 , 缓解毒性;苦味具有能泄(包括降与泻)、能燥、能坚的作用 , 如大黄泄闭 , 杏仁降气 , 黄连泄火 , 苍术燥湿 , 知母、黄柏坚阴;咸味具有能下、能软的作用 , 如芒硝泻下 , 通大便燥结 , 牡蛎软坚 , 消瘰疬痰核;淡味具有能渗能利的作用 , 如茯苓、苡仁渗湿利水 。
根据药物的作用确定其味 , 五味自用于归纳药物作用之后 , 便渐渐发展成了理论工具 , 人们便采用了以功效类推定味的方法 , 从而产生了抽象之味 。 这样就出现了本草所载药物的味 , 与实际味道不符合的情况 。 比如大凡具有发散作用的定为辛味 , 具有补益作用的定为甘味等等 。 如麻黄并无明显的辛味 , 因其具有较强的发散作用 , 故定为辛味 。 又如石膏本无味 , 但历代本草均记载其辛味 。 《本草乘雅半偈》诠释为“味之辛解 , 即用之释” 。 由此可药物五味经历了“味(口尝之味)→功能→味(性能之味)”的认知过程 。 尤其是性能之味 , 已经脱离或部分脱离口尝直接感受之味 , 是药物实际效用的总结 , 对临床用药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
推荐阅读
- 源享生活|常因担心孩子受委屈而焦虑?焦虑:是每一位家长的必经之路
- 品味生活|很容易让你变肥胖,以下内容一定要注意,生活习惯不正确
- 宏康生活|铲屎官:幸好两只狗狗陪在他身边,3岁自闭症儿童走失
- 天使爱生活|血压难稳下来,高血压的“祸根”终于揪出!这5个因素若再不重视
- 爆炸营养彭鑫蕊|教你3个调理办法回归健康生活,长期“血热”是怎么回事?别担心
- 健康管理张老师|饮一茶,按二穴,食三物!,生活中养护肾脏
- 居之安生活|医生提醒与这些因素有关,白领女子压力爆棚常腹胀疼痛
- 道梵老师|教你几招应对“坏情绪”,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
- 远方寄我|【科普】中药江湖里的“李逵”——附子
- 生活泛观察|从来没换包装,放在角落里,也有人买,3种糖卖了小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