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解读中外生态文学名作,将自然责任与文学美感精确糅合有多难?( 三 )
○
本文插图
生态文学不应出现“文化贫血症”
显见的 , 生态小说之所以在生态文学的大环境里迅速成长起来 , 是因为作家们敏锐地意识到 ,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世界正处于危险之中 , 他们要通过小说写作这种方式发出自己的呼唤 。 而相比报告文学呈现具体的生态恶化、环境破坏的数字和现象 , 小说进入生态领域 , 正如有专家所说 , 赋予了生态文学更多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文化内涵 。 生态小说相比其他同类文体的长处也正在于 , 能以具体的人物和人物命运 , 让生态成为有生命有呼吸的生态 。
以作家张炜的创作为例 。 如果把他的一些作品简单归入生态小说之列 , 自然有失片面 。 但如有论者所言 , 他在写作中对各种自然生命怀有生态同情 , 细致入微地描摹多姿多彩的生命姿态 , 并反思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局限 。 在小说 《三想》中 , 张炜对树、狼、人的心理描摹还原了自然界生命间隐秘的联系与彼此友好的情谊 。 在小说《九月寓言》中 , 张炜为逝去的野地灵性哀婉不已 , 对建立在对大自然的暴力征服之上的现代文明激烈批判 。 可以说 , 张炜的生态思想 , 在小说叙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
本文插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但对小说写作而言 , 过于强烈的批判也可能是一柄双刃剑 。 如果欠缺丰厚的文化积淀 , 这样的批判会流入浅表化、单一化;如果欠缺足够的艺术功力 , 小说的描绘会失之于单调贫乏 。 这恰恰是当下生态小说写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 以生态文学研究专家张韧的观察 , 在生态文学作品 , 包括生态小说里 , 能读到不少“就事论事”的社会性批判 , 却出现了文学不该有的文化贫血症 。 事实上 , 正如有论者指出 , 生态小说虽然旨在揭示生态危机现状、反思环境问题根源 , 但不能止于对生态理论的照搬和套用 ,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主题的层面上 , 而应当是生态文化与小说创作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映照 。 生态小说更应该在人与自然冲突的文化反思中展现独特的美学追求 。
而从具体的艺术表现看 , 生态小说虽然表达各异 , 但越来越显示出同质化倾向 。 以评论家雷鸣的观察 , 当下生态小说里盛行哀挽模式 。 小说常借助“最后一个”的动物或植物 , 投以“挽歌式”的凄惨目光 , 由此拷问人性的邪恶与贪婪 , 对人类肤浅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予以鞭挞 。 “同时 , 生态文学在价值观上也存在着极端推崇神性与自然伦理 , 忽视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偏至化倾向 。 应该说 , 生态小说融入古代自然神话、神秘现象、宗教传统、奇风异俗等内容的叙述 , 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 但要是对神性缺乏必要的哲理思辨能力和艺术化解力 , 就有可能招致一些作品堕入玄虚不可知论的深渊 。 ”
○
呈现思想批判的同时 , 怎样加强艺术表现力?
在呈现思想批判的同时 , 怎样加强艺术表现力 , 或说怎样改变生态小说有生态无小说的窘境 , 正是生态小说写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
有论者表示 , 生态文学、生态小说在全世界的发展 , 将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 只要自然与人类存在一天 , 生态问题就必然会如同爱情一样 , 成为文学的永恒话题 。 “因为 ,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 , 人与自然的矛盾 , 必将出现许多新的课题 , 产生许多新的矛盾 , 这些 , 皆可作为生态文学创作发展的‘新生活’ 。 ”
话虽如此 , 无论是生态文学 , 还是生态小说 , 如果说肩负着某种使命的话 , 它的使命就在于让它描绘和揭露的生态环境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 倘是时过境迁 , 生态小说作者依然希望作品还有生命力 , 就得在艺术上不断推陈出新 , 或是像莫妮卡·马龙的《飞灰》一般 , 保持了较高的艺术质地 。 很显然 , 因为关注生态才担得起生态小说的称谓 , 但只有真正的小说才会让其传之久远 。
推荐阅读
- 朱桀的行走笔记|安徽被低估的一座山 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好 名字却鲜为人知
- 哲学诗画|麦家:能把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结合起来,才算是好作家
- kiss灬幽舞|汴梁旅游|开封市返璞田园生态农庄送出一分地一年的使用权
- 圆明园|【微课堂】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图文解读
- 新华社|河北武邑:旧河道变身生态公园
- 央广军事|央广《军旅文学之窗》丨父亲的手
- 铁路|即将废弃的老铁路:从货运通道到绿野仙踪,记录这座生态宜居城
- 张书乐|网文变广播剧,将成潮流:网络文学的第二春会来吗?
-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这青春的大地”
- 策娱页菇凉|方媛参加豪门生日趴,32岁穿长裙似少女,根本不像两个孩子的妈每天看页菇凉娱乐解读,悄悄右上角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