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解读中外生态文学名作,将自然责任与文学美感精确糅合有多难?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解读中外生态文学名作 , 将自然责任与文学美感精确糅合有多难?
2020上海书展将如期举行|英国Comma Press出版短篇小说集《上海故事》| 周末“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预告 | ......
我们正处于一个重新关注地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时代 , 人类一次次被预警 , 自身的未来命运与生态环境是否良好息息相关 。 今年春天以来 , 本报开设的“生态文学新观察”栏目邀请作家、评论家以及本报采访人员从多维度多题材阐述生态文学的观念意义与发展趋势 , 以期推动更多相关讨论 。
有人说 , 生态文学是“为处于危险的世界写作” 。 全球生态文学的写作议题中 , 有一个是时常被探讨的 , 即如何平衡题材与文学性 。 今天这篇采访人员观察 , 借由经典的中外生态文学作品 , 探讨作品在呈现自然伦理的同时 , 如何兼顾理性与人文精神 , 又怎样加强艺术表现力?
生态文学新观察
本文插图
(本文刊于文学报2017年3月)
很少有一种题材会像生态小说那样引来众多误读 , 同时面临更多的挑战 。 顾名思义 , 生态小说不可避免会触及生态环境问题 , 合乎“文以载道”的传统 , 却很难摆脱主题先行的窠臼 , 更难在艺术上达到某种高度 。 另一方面 , 冠以“生态”之名的小说创作 , 就好比是戴着镣铐跳舞 , 较难发挥小说的优势 。 毕竟 , 在反映生态环境问题上 , 小说虚构往往不如具有文学性的纪实作品那样直击人心 , 也就更难在短时期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虽说如此 , 不得不看到的是 , 诸如水污染、雾霾等 , 都是眼下中国作家或写作者触目可见的现实 。 也因为此 , 一个有责任感的写作者 , 都会或多或少触及生态问题 。 而就写作需要克服的难度而言 , 生态小说也自有其探索的价值 。 以德国作家莫妮卡·马龙创作的 , 旨在披露雾霾引起空气污染问题的小说《飞灰》为例 , 出版方引进这部作者写于36年前的长篇处女作 , 自然是因为眼下中国的问题 , 当年德国也曾面临过 , 想必因此会引发国内读者的共鸣 。
本文插图
【生态文学|解读中外生态文学名作,将自然责任与文学美感精确糅合有多难?】
雅众文化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小说一开始 , 女采访人员约瑟法·纳德勒就陷入了困境 。 她在写一篇关于B城某化工厂因发电设备老化而引发环境污染的报道时 , 不由疑虑重重:究竟是坚守新闻道德真实地揭露工厂对环境的威胁 , 还是屈从上级压力写一个可以发表的版本? 约瑟法是一位单身母亲 , 她既渴望家庭的温暖 , 又害怕失去自由 。 当她面对职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 , 她当何去何从?马龙以亲历者的视角构筑人物鲜活的性格色彩 , 又以记录者的身份见证着德国历史的变迁 。 她的文字正如有评论所说 , 就像可以窥视过去的镜头 , 将蒙尘的印记与创伤公之于众 。
有必要说明的是 , 小说引进后虽然引起了小范围读者的关注 , 却远不及其在当年德国引发的轰动 。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生态小说写作面临的“痛 , 并困惑着”的窘境 , 但无论如何 , 一部小说在其问世这么多年后依然被引进 , 被阅读 , 说到底还是因其品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 而我们当下的生态小说写作 , 如果要给自己树立高的标准 , 理当做到如荷尔德林奖给马龙的颁奖词里写到的那样 , “把责任和敏感、道德感受和美感精确地糅合在一起” 。
○
本文插图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
推荐阅读
- 朱桀的行走笔记|安徽被低估的一座山 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好 名字却鲜为人知
- 哲学诗画|麦家:能把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结合起来,才算是好作家
- kiss灬幽舞|汴梁旅游|开封市返璞田园生态农庄送出一分地一年的使用权
- 圆明园|【微课堂】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图文解读
- 新华社|河北武邑:旧河道变身生态公园
- 央广军事|央广《军旅文学之窗》丨父亲的手
- 铁路|即将废弃的老铁路:从货运通道到绿野仙踪,记录这座生态宜居城
- 张书乐|网文变广播剧,将成潮流:网络文学的第二春会来吗?
-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这青春的大地”
- 策娱页菇凉|方媛参加豪门生日趴,32岁穿长裙似少女,根本不像两个孩子的妈每天看页菇凉娱乐解读,悄悄右上角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