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解读中外生态文学名作,将自然责任与文学美感精确糅合有多难?( 二 )


事实上 , 生态小说对很多读者来说 , 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 。 它需要被放到相对大一些的生态文学的概念里来理解 。 而说到生态文学 , 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梭罗的《瓦尔登湖》 , 还有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等经典作品 。
生态文学|解读中外生态文学名作,将自然责任与文学美感精确糅合有多难?
本文插图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1949年初 , 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出版 , 梭罗的生态思想植入中国文坛的土壤 。 上世纪70年代 , 世界生态文学里程碑一般的《寂静的春天》中译本问世 , 着实震撼了一些中国作家和读者的心 。
这些作品震撼读者 , 当然有文学性的因素 , 但关键还是在于蕴含其中的生态思想 。 就举蕾切尔·卡逊的写作为例 , 她之所以能写出这部传世名作 , 是有感于当时美国普遍使用606杀虫剂 , 使得鸟类、虫子等几乎灭绝 , 春天没有了虫鸣鸟叫的声音 , 一片寂静 。 这部书出版之后 , 迅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 , 一场长达三十年的环保战幕由此拉开 。 可以想见 , 作为一位海洋生物学家 , 蕾切尔·卡逊在一开始 , 或许并没有把它视为文学创作 。
生态文学|解读中外生态文学名作,将自然责任与文学美感精确糅合有多难?
本文插图

但毫无疑问 , 蕾切尔夫人在她的作品里 , 以生动的文笔传达了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 , 这正是生态文学之所以为生态文学的关键要素 。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 以描绘自然见长的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被问到 , 如何理解幸福? 普里什文不假思索地回答:“所谓幸福 , 就是一枪准确地射中一只飞鸟 。 ”在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看来 , 由此可见普里什文缺少生态思想 , “这也无可厚非 。 因为19世纪的俄罗斯尚未暴露出严重的生态问题 。 何况在他的狩猎故事中 , 看不到残酷和血淋淋的场面 , 而是处处透露着他对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挚爱与亲情”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作家刘亮程虽然不怎么赞同生态文学的概念 , 但他对人与自然的理解却有启发性 。 他说 , 多数文学作品总是借助自然抒怀 , 在这样的书写过程中 , 一片草 , 一朵云都被赋予了使命 , 自然不是它本身而是比喻的工具 。 而他的文学创作 , 从《一个人的村庄》开始 , 就在朝着自然的方向努力 。 “在我的文字中 , 自然不是工具 , 自然必须是有生命的自然 。 自然文学也好 , 生态文学也好 , 都是通过人的灵魂与自然界的灵魂沟通而后达致的表达 。 ”
生态文学|解读中外生态文学名作,将自然责任与文学美感精确糅合有多难?
本文插图

果麦文化 /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推而言之 , 生态文学就像有专家说的那样 , 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 , 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极尺度的文学 。 而以生态文学研究者格罗特费尔蒂教授的看法 , 生态文学也并非我们一度以为的环境文学 。 因为 , “环境”还是一个人类中心的和二元论的术语 。 它意味着我们人类在中心 。 与之相对 , 只有“生态”这个词 , 才真正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 。
而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 , 是生态文学写作必定会涉及的方面 。 作家陈应松深有体会 , 他说他写神农架 , 若只是写的环境、生态、故事 , 便会使作品狭窄 。 所以 , 对生态文学的思考 , 对环境问题的揭示 , 要对一个地方人民的生存进行通盘审视才行 , 还要加上时代和政治等因素的考量 。
这也就注定了有一定深度的生态文学必然有着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是否直接描写自然 , 并非是生态文学的必要条件 。 有专家更是表示 , 一部完全没有直接描写自然的作品 , 只要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 也可说是生态文学作品 , 概而言之 , 诚如哈佛大学教授、生态文学研究专家布伊尔所说 , 生态文学是“为处于危险的世界写作”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