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曦文史|下启两宋——五代十国乱世中,监军制度是如何发展的?,上承李唐( 三 )


总的来说 , 尽管五代十国监军的地位不像唐代那样显赫一时 , 但就长远的发展来看 , 它存在着向更高权位晋升的广阔空间 。 都监——五代十国时期特殊的监军
由于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快、多个政权并立的现象极为常见 , 因此各个政权关于“监军”一职所取的名称也很多 , 如监军使、护军、护军使、监军事使等 , 这些与上文所述的“监军”相似 , 只是换了个名称 ,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
常曦文史|下启两宋——五代十国乱世中,监军制度是如何发展的?,上承李唐
文章图片
我们主要介绍一种特殊的监军 , “都监” 。 在都监与监军的权势比较中 , 从表面上、短期内看 , 监军大于都监;但从长远发展看却不尽然 。
因为监军作为使职 , 特别是事罢即废的“行营监军” , 其权势只能独大一时;即便是常置的“驻地监军” , 在唐代也是有三年任期的 。 至于五代十国是否如此 , 尚难定论 。 不过从其将这一职务作为晋升平台的情况看 , 则很可能也是有任期的 , 毕竟外任多多少少意味着远离权力中心 。
但都监则不一样 , 它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军事参与权 , 而且这是被统帅所承认、接纳甚至是赋予的合法的军权 。 相比前者对皇权的髙度依附性而言 , 都监己有的一点军权 , 正是其逐渐走向自主、自立的资本 。
需要说明的是 , 此处监军与都监均指作为泛称的同类级别间的比较 。 至于唐代那种督察多路兵马的监军称为都监的 , 必然是都监大于监军 。
此时都监的一时之势虽不能与唐代的监军相比 , 但其突出的军事色彩使其渐渐具有内臣和外臣的双重性 , 游刃于两者之间 , 既得内臣之权 , 又获外臣之位 。 特别是在这个右武之世 , 这种逐渐增强的军事性必然有利于其权势地位的抬升 。
总之 , 都监是皇帝与武臣博弈的工具 , 其设立之初就有分统帅、诸道、诸州长吏兵权的目的 , 即可监察 , 又可将兵 。 加上五代十国以武臣及文臣充任都监的出现 , 使得其内外之间的界限难以澄清 。 即便是作为主要充任群体的使臣 , 其性质也颇难理清 。
五代以后 , 鉴于唐末宦祸 , 又将藩镇时期之心腹武将任为诸司使 , 逐渐削弱了内廷之意味而成为中央官员 。 所以 , 五代十国时多有将都监视为将校者 。
到宋代 , 皇帝在博弈中获胜 , 诸州长吏渐为文人 , 都监主要是驻地都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真正一级负责地方军事的副威 。
因此可以说 , 都监起源于唐代 , 发展转变于五代十国 , 定型于宋代 。
常曦文史|下启两宋——五代十国乱世中,监军制度是如何发展的?,上承李唐
文章图片
它由唐代的宦官使臣充任以监察为主的内职 , 发展到五代十国时的主要以非宦官之使臣以及武臣、文人充任兼监察及部分兵权的内外难分性质 , 到宋成为一级军职 , 呈现出了由内廷走向外朝的发展趋势 , 而五代十国正是这个发展浪潮中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 。 总结
唐代尤其是中后斯大规模常置监军后 , 监军基本上都以宦官专任 , 而唐代监军制又被认为是监军史上最引人瞩目、政治影响空前绝后的以致一提到监军 , 人们便想到了唐朝而忽略了其后的五代十国时期 。 研究这一时期的监军 , 能够更好的了解监军在中国古代产生、发展、兴起的全貌 。
参考文献
《通典》
《新五代史》
【常曦文史|下启两宋——五代十国乱世中,监军制度是如何发展的?,上承李唐】《旧五代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