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二 )


辽阳三道壕遗址内保存下来一堆经过火烧的炭化高粱粒 , 说明在汉代 , 人们已食用高粱米 , 可能还是主食 。 考古学家冯永谦认为 , 这是西汉农家居住址中储存粮食的直接证据 。 而这些发现与先秦以来关于辽东物产的记载相吻合 , 还自然牵带出千年前汉代的两样东北绝搭美食:居就粮 , 梁水鲂 。 用今天话诠释 , 即高粱米水饭加酱汁炖河鱼 。
【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关于这两样东北美食 ,《毛诗疏证》中这样记载:鱼之美者 , 渔阳、泉州及辽东梁水 。 鲂特肥而厚 , 尤美于中国 。 故其乡语云 ,“居就粮 , 梁水鲂” 。 居就 , 指汉代辽东郡居就县 , 今辽阳东南亮甲山汉城 。 “居就粮” , 特指辽东一带盛产的高粱;而“梁水鲂” , 应指古大梁水(今太子河)所产的鲂鱼 。 鲂鱼 , 体形像鳊鱼 , 背部特别隆起 , 腹缘后部具肉棱 , 长可达 50 多厘米 , 生活在淡水中 , 可养殖 。 由此可见 , 早在汉代 , 辽东的“粮和鱼”就已声播中原 , 美名传扬了 。
唐代徐坚写的《初学记》中引郭义恭《广志》说:辽东赤粱 , 魏武帝(曹操)以为御粥 。 所谓“赤粱” , 即高粱米。据传 , 曹操带兵北上征乌桓时 , 几乎每天都吃辽东产的高粱米 , 再配上用酱汁熬炖的辽土河鱼(梁水鲂) , 食罢 , 一时神清气爽 , 五脏六腑之受用 , 道不尽的舒贴与美妙 。
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本文插图

曹操最爱辽东的高粱米配酱河鱼 王晨同 绘
三道壕遗址见证西汉辽东社会繁荣
三道壕遗址处于辽东郡首府襄平的发达经济圈内 , 为研究当时辽东郡首府襄平附近及辽东地区的社会生活、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社会发展 , 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
三道壕遗址出土印有“……王符鍴”铭文的陶器残片 。 据考证 , 此陶器为战国时期燕国的量器 , 完整印文应是“襄平都王符鍴”六个字 。
在三道壕村西有大片墓地 , 村北是大片密集的儿童墓 , 葬具多用几个残破的陶釜、陶盆、瓦筒接合 。 其中 , 瓮棺墓的陶器口沿上刻有“昌平”字样 , 正与史书上记载的王莽篡汉后改辽东郡首府襄平为“昌平”相吻合 。 上述资料足证辽阳在战国时期已有重要的行政建制 。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前 , 辽阳一直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而三道壕遗址恰好处于辽东郡首府襄平的发达经济圈内 。 在这片面积达 4 平方公里 , 目前仅发掘 1 万平方米的面积区域内 , 所发现的遗址之密、出土的文物之多 , 令人瞩目:6 处居住址、11 眼水井、7 座砖窑、2 段铺石道路、368 座儿童瓮棺墓 , 出土的手工农具及日用陶器、石磨、纺论、货币等多达 19 万余件 。
仅在目前发掘的 6 座三道壕房址内 , 就出土了148 件铁农具与车马具 , 包括犁铧、耧脚、锄头、铁铲、铁耙、镰刀等 , 占全部出土铁制农具的 60% 左右 , 这些铁制农具统一由官营手工作坊生产 。 出土的铜器有刀、锥、铜镞、铜带钩等;陶器有罐、盆、甑、豆、壶及纺轮、 “千秋万岁”瓦当和卷云纹圆瓦当等 。
三道壕遗址丰富的出土文物 , 展示出千年前一个生机勃勃的生产生活图景 。 专家指出 , 三道壕村落遗址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25 年 , 是东北地区首次发掘的西汉时期大型村落遗址 。 遗址反映了西汉时期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 为研究当时辽东郡首府襄平附近及辽东地区的社会生活、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社会发展 , 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田野考古资料 。
秦汉古城群彰显当时经贸繁盛
秦汉时代辽宁大地上古城林立 , 彰显着当时辽宁地区人类活动之频密、相应经贸之繁盛 。 而被汉代视为贵重礼物的马蹄金在普兰店、辽阳、灯塔等地的发现 , 说明早在汉代这些地方就是达官显贵的居住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