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三道壕遗址 , 位于辽阳市北郊太子河西岸冲击平原上的三道壕村 , 1954 年发掘 , 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西汉时期的村落遗址 。 由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可知 , 距今两千年前的汉代农户凭个人的辛勤劳动 , 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 住有房、出有车、行有路、食有肉 , 背靠襄平 ( 今辽阳 ) 大城市 , 商品交流频繁 , 惬意乡间 , 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
三道壕汉代农户住有房、出有车
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本文插图

三道壕遗址说明汉代辽阳人已经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 , 宅院设施一应俱全 , 不仅种菜、饲养牲畜 , 而且对饮用水颇为讲究 , 还经常外出办事、交际 , 生活质量不低 。
在三道壕遗址万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上 , 共清理出 6 户居住址 。 这 6 户人家是分散而居 , 一家一户的宅院以十几米到几十米的距离错落分布 , 宅院独开门户 , 院门大都开向南或偏东西 。 房屋以木柱土墙为主 , 也有的用大石做柱脚 , 用砖石砌墙基 , 上加瓦、草苫等房盖 。
宅院内的设施一应俱全 , 设有房屋、炉灶、土窑、厕所、垃圾堆等 , 多数宅院在厕所旁边设有猪圈或牛栏、马厩 , 饲养猪、牛、马等畜牲 , 储积厩肥 , 以便肥田 。
每户宅旁有菜园 , 设有水井 , 方便汲水灌溉农田 , 一家三井 , 除了生活吃水用井外 , 还有生产灌溉用井 。 村落中的水井设施设计得十分巧妙 , 水井有陶管井和土窖井两种 , 陶管井不但可使水源充足 , 还可增强滤水作用 。 在目前发现的数眼水井中 , 其中一眼水井用陶制管状井圈 18 节 , 层层叠摞而筑 , 深4.5 米 。 这表明 , 当时这里的农户对饮用水是十分讲究的 。
在农户居住址附近 , 还分布着若干砖窑 。 砖窑每座高约 3 米 , 估计每窑可烧长方砖 1800 多块 , 所烧砖均为长方形灰色绳纹砖 , 广泛用于当地的各种建筑 , 也间或烧造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制器皿 。
在窑址周围 , 还有供制砖用的水井、土窑、露天炉灶等附属设备 。 砖窑址出土的文物有铜镞、铜铺首、燕“明”刀币、 “一刀”钱、小“半两”“五铢”等;铁器有锄、刀、凿等 , 陶器仅有灰陶盆 。
三道壕村落遗址与外界相连的是一条铺着鹅卵石的宽阔大道 , 分为主线与支线两段 , 全长 190米 , 路面宽约 7 米 。 按如今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国家标准 , 单车道的宽度也不过 3.75 米 , 距今 2000年前的农庄即已铺设这等大道 , 在中国道路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 道路上铺的鹅卵石大小不等 , 根据路基不同 , 有的铺四层 , 普通的铺两三层 , 路面中间稍高 , 两侧略平 , 道路两旁设有水沟、壕棱等附属设施 , 支线由转折处向北伸展 。
据参与发掘的考古学家回忆 , 当时发现路面上留有明显两排并行的大车辙痕 , 车辙的距离宽度约为 1.14 米 , 比现在的大车辙稍窄 。 车辙印明显 , 最深的达 16 厘米 , 显然是往来车辆反复碾轧所致 , 说明汉代的用车密度、车辆的载重量都是不小的 。 这条石筑路面 , 是东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铺石大路 。
与之相印证的是 , 在三道壕各农家居住址 , 还出土了不少车器和牛马骨头 , 说明当时的农户均养车、养牲畜 , 不仅有房 , 还有车 , 经常外出办事、交际 , 生活质量是不低的 。
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本文插图

当初曹操曾到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碣石写出了千古名诗《观沧海》
曹操最爱吃辽宁高粱米酱河鱼
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本文插图

早在汉代 , 辽东的“粮和鱼”就已声播中原 。 相传曹操带兵北上征乌桓时 , 几乎每天都吃辽东产的高粱米 , 再配上用酱汁熬炖的辽土河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