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失败的皇帝、正统的社交咖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5期 , 原文标题《宋徽宗 天下一人》 , 严禁私自转载 , 侵权必究文/葛维樱作为宋代的超级明星 , 宋徽宗赵佶给自己设计的签名是“天下一人” 。 这一个字看起来像个没连上的“天” , 有时候脚伸得特别长 , 有时候又特别短 , 像个得意洋洋的戴帽子的小孩 , 却怎么也不愿意“出头” , 是最著名的“花押” 。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时代主角每年到了年底 , 就是徽宗赵佶最盼望的时间 。 赵佶是正统社交控 , 大派对的组织者 , 首都绝对的主角 。 他本人带头簪花骑马 , 让士大夫们在东京的夜晚更加自由 。 宋代本来就每年有三次大型庆典——“春、秋、圣” , 各地老百姓从士大夫到农民无不游乐 , 繁华盛景吸引仁宗的宫女听到宫墙外的热闹还要抱怨宫里冷清 。 到了赵佶 , 干脆从每年的腊月就开始准备 , 一直嗨玩到正月底 。作为研究宋代开封最重要的叙事和图像史料——《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 , 二者都是以宋徽宗时代为历史背景 。 后人对于宋代社会生活的论述和描绘 , 有意无意中也多以徽宗时代作为样本 。 郑振铎说中国绘画史必定以宋这个光荣的时代为中心 。 宋徽宗身上集中的光芒 , 在后世越来越彰显 , 以至于现在的任何一种流行美学、高雅的生活方式 , 都有宋徽宗的影子 。 身为人的个性和灵性 , 赵佶在皇帝的位置上不仅没有被压抑 , 还利用自己占有的绝佳公共资源 , 彻底大鸣大放了一回 。一切赏心悦目自始 。政和五年 , 也就是1115年 , 宋徽宗从十二月二十九就开始期待新年 , 大放元灯 。 他觉得观民风、察时态对于自己这位“有道明君”来说就是一个主要任务 。 到宣和五年(1123) , 鳌山灯一直从腊月初一放到正月十五 , 要提前一个多月准备 , 创下中国节庆史纪录 。 赵佶已经把“玩”变成了正经的口号 , “宣和与民同乐” , 大牌子就挂在灯山上 , 辉煌夺目 。赵佶19岁继承兄长的皇位 , 仅仅六周后 , 他就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开始了“不美”的抱怨 。 当时的宫墙用了翠毛装饰 , 如同珠宝首饰一样精雕细琢 。 这样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父兄的奢靡审美并不符合赵佶的品味 。 当时的北宋历经了“澶渊之盟”带来的百年和平 , 从欧阳修以降 , 到王安石、苏轼等著名的政治家们 , 不仅有许多出身平民的布衣宰相 , 而且都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青年一代” 。一个普通人在人间社会如何生存 , 这样精神层面的问题 , 儒教在北宋时还没有完全提供答案 。 后世人喜欢在“文艺复兴”的思路上寻找当时这些英才们的思想光辉 。 以“唐宋变革”来看 , 宋进入“近世纪” , 不再是唐代贵族氏族社会 , 中央集权制里 , 皇帝本身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 “官家”这个称谓本身透露着并不高高在上的距离 , 皇帝成为官僚体制中的一员 。赵佶的人生尝试正是从这里出发的 。 北宋文人从程氏兄弟到王安石父子到苏轼兄弟 , 有一种摆脱黑暗 , 再现太古的黄金时代的气概 。 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者伊沛霞认为 , 这种风气是一种理想主义 。 “面向未来 , 治理现在 。 这是经济大好时代的表现 。 ”从这时开始 , 无论新旧两党 , 都拼命赞美皇帝以尧舜为榜样 , 诚意、正心、修身这些品格 , 成了皇帝和士大夫们都需要的伦理道德 。 神圣王失去了市场 , 哲人王成为现实 。 皇帝成了上司 , 不是君临下界 , 而是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的本性 , 服从同样的伦理规范的领导者 。 王安石新法被认为是滴水不漏的严密制度设计 , 是对儒教的深刻理解和对宋代社会现实最华丽的改革 。 传统观点认为 , 断送这个中国迈向近代的步伐的是道学 , 但道学认为是“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是宋徽宗为政的必然结果 , 还是一次偶然?直到现在也无法做出判断 。 如果以寻找这个答案来作为看历史的依据 , 肯定看不到徽宗面对的时代的真正现实 。 2014年哈佛大学出版的《徽宗》被史学界认为是目前研究宋徽宗个人最全面的著作 。 站在当时的角度 , 宋徽宗完全符合一个时代偶像的要求 , 优雅、博学、多思 , 具有艺术气质而非强壮 , 乘坐轿子 , 收藏古董和艺术品 。 “男性的精致文雅的新潮流” , 是宋代的一个“转向”:从追求“大丈夫” , 到崇拜文人 。 而这个转向的代表人物 , 就是赵佶 。
《池塘秋晚图》局部 , 北宋 赵佶 作(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赵佶的日常赵佶15岁封端王的时候 , 已经和开封最富有的收藏文化圈相互交流 。 神宗的驸马王诜 , 《西园雅集》的作者 , 和赵佶最好 , 送他梳头的篦刀 , 同时也送去了高俅 。 米芾、李公麟等都是赵佶的朋友 , 他少年时就已声名远播 。 “国朝诸王弟多嗜富贵 , 独佑陵在藩时玩好不凡 , 所事者惟笔砚、丹青、图史、射御而已 。 ”赵佶十六七岁少年成名 , 作文词妙画 , 相比与他同时代的皇家子弟 , “不凡”这样来自后世的赞美 , 对应的是他未登基时前朝宰相“轻佻”的批评 。熙宁年 , 皇亲国戚的月奉7万多缗 , 官员4万多缗 , 还不包括公家报销 。 在赵佶身边 , 高官俸禄极厚 , 百万家财者比比皆是 , 很多东京的高楼、名园都属于私人 , 这里聚集了高收入群体 。 因奢侈的建筑、宏丽的花园比比皆是 , 木材市场兴起 , 《营造法式》诞生 。 赵佶本人也是最大的买主和收藏家 。 五代十国的宫廷画师在宋统一天下后都来到开封 , 尤其南唐宫廷画师画的壁画点缀着大量开封皇城宫殿、官府 , 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 , 当时就是壁画之一 。 高收入和高消费使文化消费变成了北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 , 记载中显示 , 从建筑、宴饮、烹饪、旅游、花园、游戏等等方面都发展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 。 赵佶尽管也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 , 但他已经迈出以规范来定义“美”的步伐 。在理学尚未禁锢人心的时候 , 宋是一个倡导心性和修养的时代 。 元代写宋史的脱脱写到赵佶时先写“诸事皆能” , 意思就是不会当皇帝 。 到了目前伊沛霞的研究 , 1000年来对于赵佶的评价出现了新的论点 。 伊沛霞认为 , 赵佶这种对于艺术的极致追求 , 背后无不包含着政治和思想的诉求 。 赵佶面对的是一个升平之世 , 在他的时代 , 社会经济生机盎然 , 淡泊自然的理趣雅致 , 根植现实的道德伦理 , 构成了这一时代的底色和基调 , 中央集权对国家统治的纵深远远大于唐 , 文化影响的空间辐射远远超过宋政权的国土面积 。日本学者小杉一雄认为 , 宋瓷“才是贯通古今东西 , 人类所能得到的最美的器物” 。关于瓷最有名的诗句都来自赵佶对美的定义 。 “雨过天青云破处”是他做的一场梦 , 其实这首诗也可能是柴荣所做 , 可是大量的后世文献记载 , 都把这句话送给了极大提高官窑青瓷标准和质量的宋徽宗 , 因为他追求极致美感的形象深入人心 。探讨赵佶的日常 , 会被“兔毫连盏烹云液”的茶盏吸引 。 他的茶花打得出神入化 , “白乳浮盏面 , 如疏星澹月” , 确立了品茶的最高表现形式 , 突破了饮的界限 。 《大观茶论》要求茶盏青黑、有玉豪条达 , 茶瓶宜金银 , 清轻干洁的水 , 配合点茶技巧 。 北宋官窑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 , 宋代官窑瓷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 这就是赵佶的创举 。 严格按照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 , 以仿三代青铜器和古玉器为主 , 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 , 使产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 , 成为当年“新成礼器”的一部分 。 这些带着文化密码的瓷器在当时只是皇家日用品 , 离赵佶眼中的艺术 , 距离非常遥远 。什么是美?如何定义?这样对于美前所未有的热衷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 无论中国、日本还是全世界 , 有一种布迪厄所谓的“被身体化的嗜好” , 很容易就追寻到赵佶身上 。 其实回到当时的现实 , 赵佶的书法和画作并没有普及的宣传途径 , 还得通过他利用资源主动推进 。 换言之 , 并不仅仅因为他是皇帝就得到了浅薄的奉承式的认可 , 虽然当时他经常赐给大臣大量书画 , 有时受赏者一次多达60人 , 一时间朝廷无不奔走相告 , 只求一观 。 后期南宋所藏他的书画已经寥寥无几 , 到清乾隆时认真求索 , 赵佶名下的画作、书法真迹屈指可数 , 而且大多藏于宫廷 , 世间难得一见 。什么是美的表现形式?赵佶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回答了这个问题 。 书法、茶、画、收藏、园林 , 中国文化现在被津津乐道之美 , 都在赵佶的日常里 , 他以自己的力量、标准和品味来发展艺术 。 这些美的表现形式 , 流传了漫长的岁月 , 一代接一代被文化精英、士大夫为主体的审美者乃至今天的平民百姓继承延续 。 即使赵佶是一个如此失败的皇帝 , 艺术史、收藏鉴赏史的力量 , 也逐渐积累下来他对文化的认知 。恒久典范的建立 , 对规范的追求 , 对秩序的重视 , 如果仅仅以“美学”来概括赵佶的作为 , 显然过于简单化 。 赵佶登基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 是管理帝国臣民的信仰 。 他对礼乐制度的建设有很高的期待 , 欲通过礼乐制度建设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 延续了30年的党争进行到他的时代 , 新旧党用的已经是一套相同的极端话语体系来互相攻击“忠、奸、正、邪” , 作为君王的赵佶却与他的祖父、父亲不同 , 希望走上古圣人的道路 。 神宗时期君王所关心的是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 关心如何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 , 到徽宗时期 , 君王所关心的已经更多地转向礼制文化 , 力求达到上古“圣王”的目标 。现在中国大部分神的性质、名称 , 都是《政和五礼新仪》里制定的 , 从朝廷到普通家庭采取的是完全同一的标准 。 如此详细制定礼仪规范的内容 , 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过 。 王国维说:“凡传世古礼器之名 , 皆宋人所定也 。 ”赵佶第一次把古礼器集中定义 , 内府所藏青铜器达到800多件 。 中国文人阶层的收藏热至此开端 。
推荐阅读
- 细数人类历史上失败的大型工程
- 大清的黑色白色收支与“吉野号”的价格
- 特皇帝暴跳如雷了,特大独裁者镇压社交平台
- 后汉有个硬脖子县长,即便被皇帝强摁着也绝不叩头
- 历代皇帝创业年龄
- 历代皇帝十大武功高手
- 乾隆皇帝的一天
- 2天10个亿 董明珠的“皇帝新装”?
- 曹操的赤壁之败:一场战前已注定失败的惨案
- “伤痕累累”与“皮糙肉厚”——一个失败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