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华说教育|写出的戏曲为何如此“接地气”?,“中国戏剧理论鼻祖”李渔( 三 )
(1)减少不必要的枝端末节
其一是减少不必要的人物 。 故事的饱满性要依靠情节内容分丰富 , 而不是人物的繁多 , 过多的无关人物会导致重心分散 , 剧情散漫不集中 。 《蜃中楼》中虽有两个书生 , 但是出场的书童只有柳毅的书童 , 单个人物的多次出现能够减少观众的陌生感 , 使故事情节更为紧凑 。 其二是减少无关事件的笔墨 。 遇到一些不得不说明的事件时 , 可考虑用旁白代替 。 《蜃中楼》中张生的来历便是水卒用旁白讲出来的 , 既带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减少了不要的赘述 。
(2)剧情发展的伏笔与照应
对于剧中的出现每一个人 , 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 李渔都讲究他们之间的逻辑 , 寻求上下文的呼应 , 防止出现漏洞 。 在《风筝误》的《闺哄》中 , 他运用了前后呼应的方式 , 从柳夫人说的一番话开始 , 描写了柳夫人一家闹剧的前因后果 , 行文流畅自然 , 没有一点纰漏 。 在《巧团圆》中则用埋伏铺垫的方式来交代故事 , 先写床幔后面的一箱玩物 , 后面再引出因为这箱文物姚继才能与父母相认 。 凡是前文有被点到的物品、人物 , 必定是为下文设下一个埋伏 , 这也正好体现了故事的紧凑性与剧情的简洁 。
文章图片
《风筝误》剧照3、营造故事性
李渔擅长运用巧合和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将巧合和误会合理穿插在常规的情节中 ,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故事变得更加灵活 。 《凰求凤》中 , 吕生误娶是由于自己的错信 , 许仙俦、曹小姐、乔小姐三人之间的纠葛争斗也是因一次误会引起的 。 《风筝误》《比目鱼》等都是利用误会引出情节的发展 , 引出不断的巧合 。 另一种是利用纯粹的巧合引出人物圆满得到结局 。 《蜃中楼》柳毅先是不幸被点为巡河御史 , 后才能与龙女相遇 , 从而展开后面的剧情 , 正所谓“塞翁失马 , 焉知非福” 。 这种巧合把人物带向了美好幸福的未来 。
但是过多的巧合与误会容易增加故事的不真实感 , 为冲淡这种虚构感 , 李渔在巧合之前运用了真实的情节对其进行铺垫 。 《蜃中楼》中先写了龙女放牧的地方是泾河之地 , 才有了后面与柳毅的相遇 。 同时也将真实存在的情感置入情节中以增加现实感 。
文章图片
《蜃中楼》剧照四、独特的写作手法
李渔所创作的作品都是面向普通的老百姓 , 他们没有过高的文化水平 , 更多关心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世俗生活 。 为了更加接近观众同时不至于变成粗鄙的俗套作品 , 他的创作巧妙地结合了传统的思想和世俗的生活 , 并且用各种各样的写作手法来丰富故事情节 , 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
1、合理的虚实相生
李渔指出:传奇大部分都是虚构出来的 , 对于故事的虚构 , 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 , 不可极端化处理 。 于他而言 , 对不同来源的题材要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1)对今事虚构人物
对于以今事为题材创作的作品 , 他把自己虚构的人物、事迹融入到日常可见的人情事理之中 。 《比目鱼》中他虚构了谭楚玉与刘藐姑坎坷的爱情之路 , 以人物事迹为主线 , 表达了青年男女情感的真挚以及誓死捍卫爱情的精神 。 人物虽为虚拟 , 但表现的情感确实真真切切存在的 。 这种有虚有实的手法 , 使作品在充满新奇的同时也不脱离生活 。 正所谓艺术来源了生活 。
(2)对古事虚构史实
李渔对古事虚构的原则是不违背大众耳熟能详的事迹 , 在此基础上进行古人古事的虚构 。 在《意中缘》中 , 他利用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 , 结合这些人物的真实情感虚构了一场姻缘纠葛 。 这两对的爱情故事是假的 , 但是人物以及人物的个性、情感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 这种故事的实与情感的虚 , 减淡了原有的陈腐 , 给故事增添了一丝趣味 。
推荐阅读
- 西优看教育|其实不值一提,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看似战果辉煌
- 历史之奇闻|还为他专门写了一首诗,于谦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儿子于冕
- 情怀历史|另一位则是三国名将,谯周的两位学生:一位写出了《三国志》
- 情怀历史|另一位则是三国名将!,谯周的两位学生:一位写出了《三国志》
- 西北文化教育培训平台|从白居易《卖炭翁》看唐中后期财税体制的变化
- 教育宝贝说|追求意境享受,形成独特茶俗风情,宋朝人的饮料文化:酒茶为主
- 教育人王叔|唐高宗真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吗?他在历史上竟然有这么大功绩?
- 准点历史课代表|儿童散学归来早:浅谈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当代教育科学|南朝独秀——楷书中的异样法则,李宗玮教授:二爨雄风
- 砖家拾遗|明清达到顶峰,自隋朝开始为什么重视教育?一朝比一朝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