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华说教育|写出的戏曲为何如此“接地气”?,“中国戏剧理论鼻祖”李渔( 二 )


星华说教育|写出的戏曲为何如此“接地气”?,“中国戏剧理论鼻祖”李渔
文章图片
《比目鱼》2、在道学中书写风流
李渔的创作主张在宣扬风流的同时也要适时表达道学思想 , 好的戏曲在表达风流情趣的同时也不可逾越社会的规范底线 。 他提倡戏曲作品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感染观众 , 以达到教育的功能 。 他表达道学得到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的 。
(1)在情感之上的伦理道德
李渔的作品均是表现主人公对爱情婚姻的向往与自由追求 , 但是其对感情的追求却被限制在封建的伦理道德下 , 以此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 他看似是在表现男女自由的情感追求 , 实则是在维护封建纲常 , 表现伦理道德 。 对于男性来说 , 他们必须在封建纲常的范围内追求自己的真爱 。 如《风筝误》中的“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奈何天》中阙里侯因为助边而受到嘉奖 。 对于女性来说 , 她们要遵守三纲五常 , 时刻谨记贞节观 , 《比目鱼》中刘藐姑就以死证清白 。
(2)天定姻缘下的自由恋爱
在传统的封建礼教中 , 男女不可自作主张私定终身 , 必须要经过父母同意 , 媒婆做媒才能喜结连理 。 为了展现风流的创作风格 , 李渔在男女情感的表达上难免会有一些违背社会道德伦理的方面 。 于是他以天定姻缘为前提 , 使剧中主角的行为能够被当时的社会规范所接受 , 同时也通过天意的说辞令故事更加生动活泼 。 《蜃中楼》中男女的相遇是在仙人搭建的桥上 , 很好地体现了天意这一概念;《巧团圆》中姚继在梦中知道“玉尺虽不是爹娘所赐 , 却关系你的婚姻” , 最后凭借玉尺才能与姚氏女重逢 。
星华说教育|写出的戏曲为何如此“接地气”?,“中国戏剧理论鼻祖”李渔
文章图片
《巧团圆》剧照三、对题材、结构的精益求精
1、题材来源生活
观众喜闻乐见的儿女情长 。
李渔笔下的婚恋故事不同其他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形式 , 他所描写的男女定情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 既有《蜃中楼》中的“一见钟情 , 见色起意”;也有《慎鸾交》中的日久生情;同时也没有抛弃传统的“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 。 他笔下的男女在追求爱情时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 在《凤求凰》中 , 吕哉生的婚姻都是由三个女子自己决定的;《巧团圆》中姚氏女传书私定终身、《奈何天》里女子拒绝与阙里侯作陪 , 这些都可以看出在他的戏曲中 , 女子也可同男子一样 , 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 , 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 。 这种与前人不同的婚恋形式 , 大大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 充分勾起了观众的兴趣 , 使他的作品被大部分的平民百姓所喜爱 , 所赞扬 。
李渔在创作传奇的时候追求新奇 , 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 , 反而是从生活中寻找传奇的题材 。 《凰求凤》写的是女子勇敢追求才子的故事;《风筝误》写的是男女在婚姻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误会 , 这些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生活琐事 , 李渔通常抓住其中的一个点 , 并在符合常理的情况下对这一事件加以渲染 , 既使故事主题贴近平常百姓的生活 , 又不失整体的趣味性、新奇感 。 对于古时候的事件 , 它距离人们得到生活有些遥远 , 直接以古事作为题材 , 很容易与观众产生距离感 。 为了使观众有更好的代入感 , 李渔在选择古事的时候 , 着重表现事件的情感 , 追求情感表达的新奇性 。 《玉搔头》中 , 我们不了解正德皇帝的日常生活状态 , 但是他与妓女刘倩倩的爱情却能让我们领悟到他的感情 , 毕竟人人都有七情六欲 , 在这一方面我们是相通的 。 皇帝与妓女的恋情也颠覆了平常人对于皇帝的形象 , 这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新意 。
星华说教育|写出的戏曲为何如此“接地气”?,“中国戏剧理论鼻祖”李渔
文章图片
《风筝误》剧照
2、透气的结构安排
故事情节的结构会直接影响受众的观感 , 混乱的结构会导致观剧的兴趣大减 , 所以行文之间的结构一定要做到有疏有密 。 李渔对于结构的处理主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