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美芯片摩擦启示录,美国故技重施,中国芯片如何突围?( 四 )


由于 IC 一般只使用飞机运输 , 以集成电路为主的九州岛的半导体企业及工厂一般都是围绕主要城市和机场辐射分布 。 公路干线沿线、九州沿海也是半导体企业/工厂设址地点 。 同时 , 九州岛半导体产业链完整 , 从 IC 设计到封装测试以及材料与设备的供应 , 都有领域内重要企业设厂 。
3、 日本电子制造业的转移
日本电子制造业早期并不注重地理上的水平分工 , 并且早期日本电子行业大量出口彩电、收音机等偏终端产品 , 这样的后果一方面是容易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 , 另一方面也没有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 。 1960 年代为了躲避日美彩电战 , 日本彩电企业曾开始在美国建厂 , 1980 年代半导体战之后日本加速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 方向主要是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 。
日本日美芯片摩擦启示录,美国故技重施,中国芯片如何突围?
图片

贸易摩擦前日本电子制造业
日美贸易摩擦整体延续近 30 年 , 其中电子行业战争始于 1985 年 , 终于 1991 年 。 广义层面看日美贸易摩擦肇始于 1960 年代 , 激化于 1970 年代 , 高潮于 1980 年代 , 基本上跟日本制造业的重生、崛起、鼎盛三个阶段相契合 , 从 1960-1990 这三十多年间 , 日美之间爆发了无数次贸易纠纷 。
但是在行业层面看日美贸易摩擦在电子制造业领域开始于 1985 年之后 , 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 。 早期 , 日本凭借低价芯片对美国产业造成重大冲击 , 美国以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进行贸易保护 , 最高时对相关产品加收 100%关税 。 因此本报告所指贸易摩擦是指电子行业层面的贸易摩擦 , 相关时间节点以 1985 年为界 。
日本日美芯片摩擦启示录,美国故技重施,中国芯片如何突围?
图片

▲日美贸易摩擦时间轴
1、 二战后初期 , 快速复苏
二战后 , 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政策可以大致划为为三大阶段:1945-1950 年战争刚刚结束阶段、1950-1985 年的冷战时期以及 1985 年开始冷战缓和时期 。
战后初期(1945-1950)“1940 体制”+“道奇计划” , 日本电子制造业快速复苏  。
战后日本原材料奇缺、生产开工率低、物资供给匮乏并且通胀恶劣 , 为迅速度过经济混乱和生产衰退的难关 , 日本政府在 1947 年到 1951 年推行著名的倾斜生产方式 , 集中力量增加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的生产 , 从而使得日本经济能重新进入再生产的循环轨道 , 到 1948 年 , 工业生产指数已由战败初年的 30%左右上升到 60%以上 , 严重的经济混乱、生产滑坡局面已经过去 。 我们把日本战后所使用的倾斜生产以及特殊行业贷款政策等统称为“1940 体制” 。 但“1940 体制”后遗症也非常明显 ,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通胀 , 在推行倾斜生产期间 , 尽管政府通过多种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 通货膨胀率仍居高不下 , 两年间消费物价上涨 7 倍 。
日本日美芯片摩擦启示录,美国故技重施,中国芯片如何突围?
图片

▲1949 年之前日本通胀率一度达到 80%
美国管制之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在二战后占领了日本 , 美军对日本的扶持态度比较暧昧 。 美方考虑扶持日本战后复苏 , 但又怕日本工业迅速发展实现军事化 。 于是美方出台了旨在援助日本的道奇计划 。 道奇计划是当时占领日本军队的统治者为维持日本经济的稳定 , 平衡其财政预算 , 抑制通货膨胀而制定 。 计划最开始实行时日本经济遭遇了严重的衰退 , 但日本货币和物价也因该计划迅速趋于稳定 , 通货膨胀也得到了抑制 , 道奇计划的实施为之后的信贷和其他产业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 有助于日本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现代化 。
日本日美芯片摩擦启示录,美国故技重施,中国芯片如何突围?
图片

▲1940 体制与道奇计划
尽管当时美国的援助计划没有特别针对电子制造业 , 但是占领军当局要求日本政府确保通信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 并大力推动了电报电话和广播事业的复兴 。 当时驻日同盟总部指定要求日本生产收音机 , 并且重建 NHK 成为特殊法人 , 同时 , 日本民间广播事业也开始发展起来 。 得益于占领军的这一系列政策 , 日本电子产业开始快速复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