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如何成长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民族?( 二 )
秃发树机能后来 , 中国历史进入到五胡十六国时代 。 北朝存在着大量的非汉民族政权 。 他们统治着大量的汉族 , 也接受着汉族的政治文化 。 但是 , 他们又保持着自身的传统 。 中国的史学家比较注重非汉民族的汉化 。 但实际上 , 川本芳昭发现 , 当时也出现了汉族的胡化 。在秦汉时代 , 四川盆地的主体已经成为汉地 , 建立了郡县统治 。 当时四川的文化和生产力都很高 , 出现了司马相如、杨雄等文学家和学者 。 在西晋后期 , 随着中原王朝的势力衰退 , 四川出现了大量非汉民族 。 中原王朝逐渐失去对四川地区的有效统治 。 中原王朝统治力在四川的缩小的情况 , 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有所改观 。 在进入宋代之后 , 这些非汉民族才逐渐淡出汉文史料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云南 。 自汉武帝征服西南以来 , 汉代以昆明和大理设置郡县 , 建立比较稳固的统治 。 但到东晋 , 中原王朝统治力衰退 , 地方势力逐渐取代了中央的统治 。 到了唐代 , 唐王朝几乎彻底失去对云南的统治 。 后来还出现南诏、大理等国 。 到元代以后 , 中华王朝才重新确立对云南的统治 。类似的现象出现在我国的其他地方 。 中华王朝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经历了这种统一扩张 , 后由非汉民族进入而导致的崩溃收缩 。 在经过融合之后 , 旧中华又变成了新中华 , 并再次统一扩张 , 变得更大 , 影响力更强 。 刘可维记得 , 川本芳昭在课堂上说 , 由于西方文明的介入 , 打破了中华王朝的这种模式 。 若中华王朝顺着这个规律发展下去 , 迟早有一天会出现“朝鲜省”和“日本省” 。3中华王朝的崩溃和扩张的过程 ,对周边民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中华王朝崩溃和扩张的过程中 , 中华王朝周边的国家实际上也发生着非常显著的变化 。 在日本列岛上 , 倭国就会定期到汉朝朝贡 。 公元57年 , 倭国的使节觐见光武帝 , 光武帝赐名“倭国” , 还授倭奴王金印 。 后来 , 这枚金印在日本的福冈县里被发现 。 当时的日本正在弥生时代 , 尚未形成统一的政权 。 一般人会将日本列岛上的群族统称为倭 。
光武帝所授之印倭国通过跟中华王朝建立了关系 , 引进了大量的器物 , 比如铜镜、铁器等手工制品 。 另一方面 , 它又通过与中华王朝建立关系来确立自身的正统性 。 邪马台国是一个倭人联合体 , 他们与狗奴国对峙 。 他们会借曹魏政权的诏书来警告狗奴国国王 。 这说明邪马台国已经开始利用中华王朝的影响力和建构的国际秩序 , 来压制日本列岛内的其他政权 。不过 , 后来 , 由于八王之乱造成西晋的崩溃 , 倭国和中原王朝的联系就中断了 。 直到南朝刘宋王朝 , 汉文史料才再度出现倭国的记载 。 倭国每一次遣使都有着明确的核心诉求 , 就是希望中华王朝册封王位 。 实际上 , 倭国自己给自己设置了这样的官爵和王位 , 不过是想让中华王朝给它“扶正” , 正式授予自己这样的官爵 。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册封模式 。 倭国在中华政治思想的影响下 , 形成了一种以自身为中心的“中华意识” 。 他们开始将自己定位为治理日本列岛内的统治者 。 日本在熊本县出土的江田船山古坟出土的铁剑的铭文中 , 就已经出现了“治天下大王”的名号 。这种称号表现出 , 倭国有一种逐渐想摆脱中华王朝羁绊寻求独立的姿态 。 在日本列岛 , 倭国是天下的中心 , 它就是一个“中华” 。 在东亚的视角下 , 它不过只是南朝的藩属国 。 以自身为中心的思想 , 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这些思想进入中原的五胡之中 。 这就是非汉民族和汉民族在接触过程中逐渐兴起的自利化的趋势 。隋唐是一个胡汉融合的王朝 。 倭国始终属于南朝的体系之内 , 直到隋朝后他们派出遣隋使 , 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倭国的外交方针 。 由于北朝的扩大 , 原本与南朝建立关系的柔然、吐谷浑和高句丽等政权相继灭亡 。 在这些政权之后 , 突厥、土蕃、渤海、新罗、日本逐渐走进历史的前台 。 实际上 , 这是“中华”扩大了 , 开始影响到更远的范围了 。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 各非汉民族多多少少经历过汉化的过程 。 有些是被动的、有些是主动的 。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的统治阶层主动发起的 。 这些非汉民族的汉化 , 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 如果不接受对方文化 , 那只能通过灭绝和驱离来实现 。 蒙古人在打败西夏后 , 基本上采用灭绝和驱离的政策 , 所以党项族就消亡了 。 汉族人口过于庞大 , 采用这种政策是不切实际的 。 所以 , 不管主动还是被动 , 最终的结果都是民族间的融合 。 刘可维认为 , 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看 , 外来民族的输入当然是有益的 。 对于鲜卑族来讲 , 鲜卑族就消失在历史当中了 , 这很难用好坏来判断 。在南北朝乃至元明清时代 , 民族融合和碰撞一直在进行 。 因此 , 汉服和唐装很不一样 。 我们现在穿的对襟的马褂实际上来自满洲人的服饰 。 这都是民族融合的表现 。 刘可维觉得 , 民族融合是有益的 , 他开玩笑地说 , 日本在公元四世纪后 , 就几乎没有大规模外来民族的输入 , 所以日本男性谢顶特别严重 。作者丨徐悦东编辑:董牧孜 , 张婷;校对:王心
推荐阅读
- “害人之心不可有”,害人的标准如何判定。
- 清朝是如何统一台湾的
- 世界牛奶日:我国乳制品应如何优化?
- “种族歧视病毒“的锅如何甩?
- 后疫情时代,如何找到发展之道?
- 如何看待此次美国抗暴运动,请爬出你的思维陷阱
- 如何补齐中国的短板?
- 武则天的父母在唐高宗时期的真实地位如何?
- 一千零一个棋子(揭秘:政策制定者如何运作新政策)
- 小客车|北京市交通委详解个人小客车申请指标如何转换为以家庭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