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如何成长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民族?
采访人员|徐悦东魏晋南北朝时期 , 随着北方民族的迁入 , “汉化”与“胡化”成为了一个鲜明的现象 。 这种民族碰撞和融合使得后来的隋唐与秦汉迥然相异 。 汉民族的形成、“旧的中华”的崩溃与“新的中华”的确立的进程是如何进行的?一个不同于秦汉社会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在与诸民族互动形成的?5月23日 , 新京报·文化客厅联合甲骨文推出译想沙龙No.4 , 邀请到师从于川本芳昭教授 , 同时也是《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译者的刘可维副教授 , 以新书为引 , 带来主题为“‘中华’与‘夷狄’——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的分享 。
《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 , [日]川本芳昭著 , 刘可维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4月版1东洋史学是什么?刘可维表示 , 日本一直非常注重中国的古典文献研究 。 在明治维新之后 , 随着西方的学术体系传入 , 研究中国的东方学也在日本形成了 。 日本的东方学包括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和东洋史学 。为何史学会被称为东洋史学呢?东洋是西洋的相对概念 。 在日本的传统史学观念中 , “中国”基本指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王朝 , 比如在明朝 , 日本人并不将瓦剌和满洲视为“中国” 。 在满清入关后 , 日本才视满清为中国王朝 。日本学者用东洋史学来概括包括中国史学在内的周边诸民族的亚洲历史 , 它甚至也包括朝鲜史和越南史 。 东洋史学这个学科本身就非常注重汉民族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
川本芳昭对于日本老一辈历史学者来说 , 东洋史具有更特殊的意义 。 川本芳昭认为 , 中国史不能被单纯地当作一个国别史来看待 , 这就像罗马史与西方文明的关系一样 。 罗马史并不是意大利史 , 罗马史是西方文明的历史 。 中国史也是东方文明的历史 。 许多周边民族国家归根溯源都可以在中华文明中找到源头 。 日本作为中华文化的支流 , 确实也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川本芳昭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民族史的研究 ,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川本芳昭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意识是 , 汉民族是如何成长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民族的 。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 因为汉民族在地域上的差异 , 并不比欧洲各国小 。 川本芳昭认为 , 要思考这个问题 , 就要从魏晋南北朝下手 。 因为魏晋南北朝奠定了汉民族发展的一种模式 。2魏晋南北朝为何是研究汉民族发展模式的入口?魏晋南北朝的主要矛盾体现在民族矛盾上 。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比较强调那个时代的民族融合 , 一般认为那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 , 少数民族群体处于周边的融合状态 。 但实际上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的规模非常庞大 。 在十六国前期 , 非汉民族和汉民族的人口比例是9:10 。 当时 , 非汉民族所占的比重非常大 。 在这种情况下所引发的民族文化的变化 , 也非常显著 。 川本芳昭认为 , 这形成了汉代和唐代之间的“性格”差异 。比如 , 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 , 唐代变成了三省六部制 。 汉代信仰神仙思想 , 当时的人追求死后自己的灵魂到昆仑山上 , 升到仙界 。 在唐代 , 佛教成为了信仰的主体 , 人们开始相信轮回和地狱 。除此之外 , 在文学、服饰等文化方面 , 汉唐之间差异非常大 。 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 外来民族对汉王朝的秩序和体制的冲击 。 中华王朝在崩溃和重生后 , 形成了新的中华王朝 。 在这个过程中 , 中华的疆域、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扩大 。 如果没有“五胡”大规模进入华夏 , 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
刘可维在中华王朝的崩溃和重生的长期过程中 , 周边民族和汉民族接触 , 也使得民族意识觉醒 , 出现汉民族和非汉民族对抗和融合的复杂过程 。 在汉武帝时期 , 乌桓主要活动在中国东北部 , 作为匈奴东北部的势力而存在 。 在汉武帝打击匈奴后 , 乌桓迁移到今天的辽宁省到河北省北部一带 。 自王莽时代开始 , 乌桓和匈奴、鲜卑联手 , 不断侵扰汉王朝的边境 。在光武帝时期 , 乌桓来东汉朝贡 。 光武帝让他们迁徙到辽西、右北平一带 。 东汉政府实际上把乌桓当打击匈奴和鲜卑的军事势力利用 。 鲜卑在东汉初年也到达了辽东的长城附近 。 为了控制这些民族 , 汉朝设置了乌桓校尉府等专门管理非汉民族的官职 。 乌桓和鲜卑在东汉时时而归降 , 时而侵扰边境 。 那时 , 中华王朝实际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中华和夷狄的边界变得比较模糊 , 不再明确地以长城划界 。随着非汉民族的归附 , 这些非汉民族一方面接受汉朝的统治 , 另一方面自身又极具独立性 。 这种情况在山西和关中也在上演 。 匈奴和羌人都大规模地进入了传统汉民族的世界里 。 他们在一方面介入汉民族的内部事务 , 比如曹操利用乌桓组建骑兵 。 另一方面 , 在他们与汉民族的接触过程中 , 他们自身产生了观念上的变化 , 比如乌桓和鲜卑独立化的趋势 。汉民族和非汉民族的杂居 , 造成了彼此间的冲突 。 这一冲突在西晋以后逐渐凸显 , 比如 , 泰始六年秃发树机能叛乱、元康四年匈奴叛乱、元康六年氐族叛乱 。 因此 , 江统提出了“徙戎论” , 这实际上是一种民族分治政策 , 他主张将这些非汉民族迁回到原来的居住地里 。 当然 , 这个政策是不可能实现的 。
推荐阅读
- “害人之心不可有”,害人的标准如何判定。
- 清朝是如何统一台湾的
- 世界牛奶日:我国乳制品应如何优化?
- “种族歧视病毒“的锅如何甩?
- 后疫情时代,如何找到发展之道?
- 如何看待此次美国抗暴运动,请爬出你的思维陷阱
- 如何补齐中国的短板?
- 武则天的父母在唐高宗时期的真实地位如何?
- 一千零一个棋子(揭秘:政策制定者如何运作新政策)
- 小客车|北京市交通委详解个人小客车申请指标如何转换为以家庭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