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点评Q1重回亏损,未老先衰?( 二 )
美团新业务及其他收入
Q1美团新业务单车业务盈利能力不断改善 , 而新业务及其他板块业务一季度营收为41.68亿元 , 同比增长4.9% 。 经营利润-13.64亿元 , 同比下降47.2% 。 经营利润率由2019年第四季度的负值21.7% 扩大至2020年第一季度的负值32.7% 。 新业务唯一的个位数增长 , 还是经营利润负值上升了10多个点之下的成绩 。 这种高带低的打法 , 相比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多业务齐头并进的模式 , 显得落后了好几个时代 。 其实 , 这是美团过去烧钱打法遗留的一种路径依赖 , 从团购到外卖、到家、酒旅 , 美团一直靠补贴来换取市场 , 与滴滴“认准”一个方向使劲烧钱不同 , 美团是一分钱“花”两三次 , 看起来多元化 , 可各业务却都未达到滴滴在出行领域的八成绝对占比 。 美团融资时代 , 想要持续给外界好数据 , 多业务烧钱的方法肯定走不通 , 美团就退而求其次 , 将钱主烧在高频的外卖上 , 并通过对平台内部吃喝玩乐服务的打通 , 在到家、酒旅、出行等业务上 , 进行二次、三次 , 甚至四次的用户开发 。 这种线性的烧钱 , 看起来挺“精明” , 相比粗放式的烧钱模式更精细化 , 可本质上仍然做的是流量的生意 , 这种A带B带C带D的链条里 , A的天花板就是平台的天花板 , 从商业模式的长期稳定性来看 , 其实远不如滴滴在一个方向上下渗透的垂直方式 。 疫情期间 , 外卖业务遭受重击 , 季度交易用户规模立刻出现了下滑 , Q1季度美团交易用户数4.486亿 , 同比有所增长 , 环比19Q4的4.505亿 , 却下滑了190万 , 这才是真正“要命”的一个数据 。 仔细看以上数据 , 从去年美团追求盈利开始 , 就已出现增长大幅度下滑的现象 。 与其说美团因疫情的突然而至 , 导致营收、利润、活跃商户、交易用户规模纷纷遭到重创 , 不如说突发事件加速了美团模式上短板问题的集中爆发 。 中小商户是在加速逃离吗?对于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而言 , 活跃商户就是“鸡” , 有了它们平台的商业模式才能跑通 。 疫情的到来 , 直接冲击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鸡”的数量 。 不过疫情带来的利好利空各半 , 餐饮商户直至3月底复工率也未达到百分之百 , 可线下商超、母婴产品、药店等却迎来了“入驻”潮 。 毕竟 , Q1期间全民宅在家中 , 致使许多原本没有线上开店需求的零售门店 , 也开始尝试选择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入驻 。 可这项数据上 , 美团却给出了一份很差的表现 , 财报数据透露 , 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的12个月内 , 美团点评的年度活跃商家数目为610万 , 较去年同期增长5% , 可环比19Q4季度的620万 , 足足少了10万家的活跃商家 。
美团年度交易用户及活跃商家数
活跃商户下滑 , 确实和疫情相关 , 可从美团公开的数据来看 , 除了外部黑天鹅事件的原因 , 内部的吸引力不足也是问题之一 。 根据财报电话会议后王兴的透露 , 在供给端 , 3月底活跃的外卖商家数量超过了疫情前水平的90% 。 此外 , 疫情期间 ,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在美团的平台上订购非食品类别的商品 。 一方面 , 外卖商家恢复了九成 , 一方面非食品类店铺有所增长 , 而整体数据仍然下滑10万 , 唯一的解释 , 美团对新商户的吸引力在下降 。 第一个原因 , 佣金上升 , 阻碍新商户入驻;4月初 , 广东餐饮协会联合33地区相关协会向美团高佣金“宣战” , 虽然美团用返佣暂时压抑了该事件的影响 。 可从这起反抗中能够发现 , 为了提振财报 , 美团在Q1季度继续的延续了去年的提佣政策 , 以海丰县小餐饮行业协会的报告数据为例 , 该协会共有120家商家上架美团 , 2019年无一家商户的佣金抽成比例低于20% 。 其实 , 从去年Q2美团盈利开始 , 该平台活跃商家在两个季度内就出现了0增的奇怪现象 , 直至Q4季度才略涨了30万家左右 , Q1季度出现整体下滑并不奇怪 。 商家选择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目的是为了盈利 , 平台过高的佣金抽成比例 , 自然会阻碍它们入驻平台的兴趣 。 反观 , “免费”的微信群、微信小程序 , 以及低佣金的口碑饿了么正成为商户“自救”的新选择 。 以微信小程序为例 , Q1季度美团外卖下跌了四成 , 微信小程序的外卖却增长了402% , 根据微信3月19日发布的“复工者联盟”大数据显示 , 小程序点餐和外卖增长分别达到了322%、402% 。 易观的报告也透露类似趋势 , 今年3月新上线饿了么的商家中 , 书店商家数比春节前增长了20倍 , 母婴产品、社区生鲜、3C电器、宠物超市、药店等品类商家新入驻同比增长均超200% , 包括各大五星级酒店、迪卡侬等运动零售门店、Roseonly等高端鲜花品牌纷纷将饿了么作为上线外卖的首选平台 。 包括自家老大哥腾讯都在掣肘 , 美团Q1活跃商户数量出现下滑也就很好理解了 。 第二个原因 , 美团重模式短板暴露 , 商户入驻动力不足;无论是在微信 , 还是在支付宝 , 商户入驻也更看重两大平台在“私域流量”上给予的支持 , 让它们更愿意长久去运营 。 反观 , 不断提升佣金比例的美团 , 逐渐成为一个获取短期收益的“临时性”平台 , 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性?还要从各自平台不同的商业思维来说起 。 美团的模式很简单 , 前期通过烧钱补贴换流量 , 上市后依靠商业惯性 , 通过提高佣金来收钱 。 随着美团流量红利的不断下滑 , 其对营收的渴望也日趋上升 , 2018年以155亿的巨资收购摩拜 , 2020年又以绑定餐厅排名为“要挟”再次进入充电宝市场 , 背后的商业逻辑都是受流量困境所致 。 流量是用“大价钱”买来的 , 自然也要大价钱卖出去 , 外卖作为占比到近七成的业务 , 美团过去几季度无视中小商家生死 , 不断提升佣金率的做法也就很好理解了 。 反观微信、支付宝的商业逻辑是建立数字化生态上 , 微信小程序是微信长期战略 , 抽佣不在其长久的商业规划之内 。 支付宝在3月升级为数字生活平台 , 饿了么与支付宝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形成合力 , 疫情期间饿了么连续4次主动为商家减免佣金 。 以私域流量为例 , 饿了么为商家建立数智中台 , 向它们提供了拉新、会员体系、智能营销的一整套工具 。 一是得益于支付宝大平台战略红利 , 二是得益于支付宝每日亿级流量的加持 , 这种“海陆空”协同打法 , 美团重模式很难望其项背 。 相比疫情的一时之困 , 美团对新商户的吸引力下降才是其长久发展的最大一个隐患 。 美团平台上中小商家的生存困境愈发加剧 。 一方面 , 大的餐饮连锁企业拥有更高的“议价权” , 类似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大餐饮连锁巨头 , 还拥有自配送能力 , 进一步的将佣金率降低到5-8% 。 而一些中小商家 , 是无力承担自配送的成本的 , 只能接受平台的“剥削” 。 也就是说 , 美团的频繁涨拥 , 并不会波及到巨头身上 , 中小餐饮商家承担了大部分压力 , 也就解释了为何4月初各地餐饮协会会联合起来发难 , 而一些餐饮巨头们都“默不发声” 。 而且 , 最为奇怪的是 , 作为“承压”的主力 , 美团在平台运营规则上对中小商户却非常不“友善” 。 以美团充电宝的规则为例 , 根据新规 , 凡是和美团充电宝合作的商家 , 每天多一个客户使用充电宝 , 那么线上的美团外卖商家店铺就会增加一个真实的点击 。 以这个规则延伸 , 越是大的商家 , 理论上人数也就越多 , 平台排名就会越靠前 , 中小商户的利益进一步被损害 。 外界看到的是美团一而再、再而三伤害中小商户的“骚”操作 , 可其本质是流量换营收的模式本身出现了问题 , 市场占比最好的业务是美团外卖 , 可整体盘子也不过六成以上 , 还要承担营收、利润 , 和向第二业务、第三业务输血的重任 , 整个平台的羊毛都在一只羊身上薅 , 中小商户用脚投票其实只是个时间问题 。 总而言之 , 言而总之 , 疫情是美团活跃商户环比下滑的一个原因 , 但绝不是唯一原因 。 交易用户为何也迎来负增长?活跃商户出现环比下滑尚情有可原 , 交易用户规模迎来负增长 , 就很难对外界进行解释 。 根据美团Q1财报数据 , 报告期内美团交易用户数为4.486亿 , 同比增加8.9% , 可环比19Q4的4.505亿用户 , 少了190万用户 。 放在疫情期间线上用户的双增长大背景来看 , 就更具讽刺意味了 。 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0中国挪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数据显现 , 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数 , 在2019年春节触达11.38亿 , 并且进入长达一年的稳态之后 , 在2020年3月 , 胜利打破11.56亿 。 同时 , 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 , 也从去年的5.6小时增加至7.2小时 , 增幅为28.6% 。 如果对比微信小程序和饿了么的数据来看 , 就更直观的发现其中的问题 , 微信小程序2月的疫期数据显示 , 部分小程序日活用户增长近20倍 。 在饿了么平台上 , 疫情期间 , 汉堡王超品日交易破了千万 , 卖爆12万单;3000万人围观李佳琦吃播首秀 , 5分钟带货千万;小龙坎10分钟直播也卖出上万份自热小火锅;等等数据证明 , 支付宝过亿日活的加持 , 也为饿了么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 。 导致美团交易用户数出现下滑 , 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 , 摩拜与微信带来的流量增长停滞;2018年9月收购膜拜后 , 并未给美团带来持续的用户提升 , 微信九宫格的效应也在近两年出现下滑趋势 。 进入2019年美团平均每季度用户净增长就未超过1500万 , Q2季度只有1080万 , 净增一度跌落进千万之内 。 二是 , 用户流向了微信群、微信小程序、饿了么;疫情导致到家业务需求暴涨 , 相比美团因为提佣导致业界形象变差 , 用户对微信和饿了么的接受度在不断提升 。 因此 , 虽然2020年初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皆迎来增长 , 美团却很意外的没有享受到任何红利 。 三是 , 美团餐饮订单均价上升;美团餐饮外卖Q1收入同比减少11.4%至人民币95亿元 , 日均订单量同比下跌18.2%至1510万笔 , 每笔订单平均价格同比却增长了14.4% 。 在财报中 , 美团官方解释是消费者对高价食品类别的偏好增加 , 推动了增长 。 可这违背了疫情期间消费信心不足 , 国民人均支出下滑的常识 。 唯一的解释是 , 佣金上涨以及餐饮原材料上涨 , 导致了相关成本上升催升了外卖订单平均价格 , 碰上消费者普遍消费信心下滑的特殊时期 , 交易用户出现一定的负增长 , 也就符合了正常逻辑 。 观察一个企业的长期价值时 , 一句话经常被提起 , 商业模式决定了一家企业能够走多远 。 起于团购大战的美团 , 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绑在烧钱的战车上 , 幸运的是碰上了中国资本“黄金的十年” , 持续的融资成为美团不断扩张的上升梯 , 进入到拼生态能力的新商业阶段 , 靠融资推动的模式短板就会暴露出来 。 ofo、摩拜都是前车之鉴 , 虽然美团的团队很会讲故事 , 可泡沫总有被戳破的一天 。 疫情对于美团而言 , 延缓了自身模式短板暴露的时间 , 可最终仍逃不过走向终局的命运 。 十年来 , 美团创造了许多概念 , 无边界、高频带低频、Food+Platform大战略 , 抛开华丽的包装 , 这些生造出来的词汇 , 最终的目的就是粉饰这种阶梯式扩张模式的长期性 。 如今活跃商户、交易用户都出现环比下滑了 , 美团的“多元化”反而更为丰富 , 充电宝、生鲜电商、配送开放平台纷纷上马 。 粥越来越少 , 和尚越来越多 , 就像上世纪初轰动一时由查尔斯·庞兹勾勒的金融“美梦” 。 在客观规律面前 , 任何粉饰都只是在延缓“裁决”的到来 , 疫情是一个好的“遮羞布” , 但并不能解决根本矛盾 。
推荐阅读
- 长江网|汉正街的重回“商业气” | 图集
- Q1财报之后,美团继续看未来
- 海峡网|虎子的后半生大众点评账号多少?让我的小橘子幸福视频被扒出
- 阿里为何防不住美团?
- 阿里怎么就防不住美团?
- 猪肉价格连续下降,今年会重回“10元时代”吗?
- 姚洋:特朗普说让制造业重回美国是个人想法难实现
- 高考零分生不只有“后悔”“重回大学”,也有成果
- 猪肉 猪肉价格连续13周下降,今年会重回“10元时代”吗?
- 疫情变量中的美团:盈利变亏损 外卖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