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 二 )


@“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
文章图片

1937年中国最先进的“宁海级”轻巡洋舰 , 技术和图纸来自日本
2、海、空军实力薄弱 , 华北事变爆发时 , 中国空军仅有一线飞机428架、练习机232架 , 飞行员只有668名 。 而日军方面陆海军都拥有强大的航空部队 , 仅7月13日陆军为华北战事临时组建的“临时航空兵团” , 就有十八个中队近400架战机 。 中国海军只有三个舰队 , 全都不具备海洋作战能力 。 事变爆发后 , 驻守青岛的第3舰队(东北海军)甚至只能自沉全部舰艇 , 以此封锁青岛港口 。
3、老蒋虽然在表面上压服了国内的所有军阀 , 但内部派系矛盾依然十分严重 , 不仅有相互拆台的情况 , 更有不少旁系军队畏惧日本、抵触抗战 。 因此8月6日中国方面的最高国防会议上 , 拟定了十分消极的华北抗日方针 。 由北向南整备三条防线——“保定-沧州”、“彰德-济南”、“洛阳-郑州-开封-徐州-淮阴-连云港” , 避免大兵团作战 , 以继续加强军备 , 处理那些不积极抗日的旁系部队 。
@“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
文章图片

江陵之战是为数不多的溯江向上游进攻的战役 , 还是从长江中游发起的

  • 其二 , 所谓“东西向”的攻势比“北南向”困难的观点 , 只是凭空臆造 。
自古以来在中国大陆上 , “从北向南”的攻势的确比“从南向北”容易 。 但是以长江出海口为基点 , 沿着长江的“从东向西” , 却是基本没有太多先例 , 这种“东西向”的攻势比“北南向”困难的“经验之谈”纯属是臆造得来 。
实际上以日本的海空优势 , 溯江而上的攻势反倒更加有利 , “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后快速切断京沪间的联系就可见一斑 。
国军曾在德国顾问指导下 , 耗费巨资修建了“吴福线”、“锡澄线”、“乍嘉线”、“海嘉线”等大量国防工事 , 最终也落得“马奇诺防线”一样的下场 。 可见原本预计中对日军具有巨大迟滞作用的“沟网河汊” , 并不比华北平原坚固 。 毕竟日本人的机械化和装甲水平也不高 , 水网密布反而可以让其利用内河海军的优势 。
@“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
文章图片

1937年8月15日日军轰炸南京、南昌
而日本海军航空兵可以完全掌控制空权 , 肆意对上海乃至内陆深处的目标进行轰炸 , 阻断京沪间的运输通道 。
日军从全面转向华东战场后 , 共投入五个师团 , 仅用了三个月 , 在1938年前就攻陷南京;反倒是华北日军共计8个师团 , 1938年1月才抵达徐州一线 , 一场徐州会战又鏖战四个多月 。
可见自东向西的攻势反而比从华北南下容易 。
@“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
文章图片

徐州会战
因为从华北南下需要考虑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沿途各地的侧击兵力 。 而长江南岸却多有水网和山峦可以作为屏障 , 日军攻打南京根本不用顾虑国军从浙江、江西腹地的侧击 。
真正困难的是从武汉再往上游的攻势 , 毕竟有夔门阻隔 , 从荆襄进攻巴蜀是十分被动的 。
@“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
文章图片

夔门是巴蜀的天然门户
所以用“东西向”攻势与“北南向”攻势的比较来评价淞沪会战 , 根本站不住脚 , 日军无论是从华北南下还是从上海西进 , 拿下武汉后都会面临如何进攻巴蜀的困难 。 况且日军作为强势的一方 , 两路分进可以占取更多的主动权 , 让南京方面顾此失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