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故乡项羽真的因为虞姬而不肯过江东吗?( 二 )


那么 , 项羽既不是为了爱妾虞姬殉情而死 , 也不是出于司马迁的杜撰 , 他为什么不过江东?根据《史记》的记载 , 他可是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逃走的 。 项羽带着二十六个敢死队员 , 逃到了乌江江畔 。 乌江的亭长刚好驾着一艘小船等着他 。 亭长对项羽说:“大王还是赶紧回到江东去吧 。 那里地方千里 , 人口众多 , 也可以东山再起的 。 而且 , 现在这里只有我一只小船 , 汉军来了 , 也过不去啊!”估计这个亭长是项羽当政的时候选上的 , 所以对项羽情有独钟 。 但是项羽并没有听他的 , 而是告诉他 , 自己再也没有脸面回去了 。 他将自己的坐骑乌骓送给了亭长 , 又跟汉军大战了一场 , 最后在身受十几处重伤的情况之下 , 自刎而死 。
在这里 , 我认为项羽之所以不过江东 , 拿他自己的话说 , 是没有脸面回去了 , 这很有道理 。 我们知道 , 项羽的性格是刚烈和仁慈相互杂糅的 , 也是很复杂的 , 韩信说他既有霸王的勇猛 , 又具有妇人的仁慈 , 应该说比较恰当 。 毫无疑问 , 一个具有这样双重性格的人 , 是把尊严看得比性命还重的 。 一旦尊严即将扫地 , 过去的一切行将湮灭无存的时候 , 带给他的将是深深的失望 , 乃至是绝望 。 也就是说 ,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 , 表面看起来很坚强 , 无所畏惧 , 其实一旦当他面对巨大的打击或挫折时 , 往往很容易被击倒 。 就像一根钢条 , 当遇到外力无与伦比的压力的时候 , 它不会像其他金属一样弯曲 , 而是“咔嚓”一声折断了 。 因为这就是钢的本性 。 项羽无疑是这样一根质地优良的钢条 , 只不过他遇到的外在压力实在太过强大 , 太让他感到意外了 。
另外 , 具有这种双重性格的人 , 还对天命悠归论深信不疑 。 什么事情都往不可控制的天命上想 。 也就是说 , 这种人是个毫无争议的宿命主义者 。 到死都不认错 , 认为之所以导致自己的失败 , 完全是因为上天的意思 , 自己自始至终是没有什么过错的 。 这也正好为上述的项羽好面子论点作了注解 。 既然是个宿命论者 , 那在事情处于不利境地 , 乃至绝境的时候 , 就会使其丧失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力量 。 因为在他的眼里 , 自己是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成功的 , 上天早就注定自己失败的结局 , 还去拚死拚活地争啊夺的干什么呢?一切都随它去吧 。 这也就是项羽在回答乌江亭长时说“天亡我 , 我何渡为”(上天要毁灭我 , 我渡江回去又有什么用)以及一开始突破汉军的包围时说的“此天之亡我 , 非战之罪也”(这是上天要毁灭我 , 不是我仗打得不好)的意思 。
综合上述意见 , 我觉得不是情势逼迫我们的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 , 而是他那“暗噁叱咤 , 千人皆废”和“恭敬慈爱 , 言语呕呕”的双重性格 。
不过 , 话又说回来 , 就当时的人物、环境、背景等诸方面因素来分析 , 项羽就算是真的听了乌江亭长的话 , 渡过了乌江 , 回到了家乡江东 , 又会怎么样呢?难道还真能像亭长说的那样东山再起 , 像许多读者想的那样 , 积聚力量 , 再跟刘邦那小子争夺一番天下不成?我私下里认为这种可能性也许并不是没有 , 但至少成功的机率不大 。 你想啊 , 当时天下的地盘几乎都在刘邦的控制之下 , 就剩下楚地和齐鲁没有归附了 。 你以疲弱之师、残缺之地去与刘邦的精壮之师、大半个中国之地相抗衡 , 不是螳臂当车、以卵击石又是什么呢?再者说 , 江山易改 , 本性难易 。 根据项羽的那个性格和能力 , 做个冲锋陷阵的将军还可以 , 要想做个把握战略全局的统帅 , 并以此来和刘邦再决雌雄 , 结局也只不过是刚刚上演过的“楚汉之争”的又一个翻版而已 。 他的胜算并不是很大 , 可以说几乎为零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他不渡乌江是对的 。
接下来 , 还有一种可能 。 项羽要么渡过乌江 , 从此隐姓埋名 , 苟且偷生;要么他不渡乌江 , 也不自刎 , 束手就擒 , 和刘邦讲和 , 退出逐鹿中原的游戏 , 将天下拱手交给刘邦 。 可是 , 这两种设想也都是站不住脚的 , 答案还是那句话 , 性格决定命运 。 依照项羽的性格 , 只要还有一口气在 , 他能甘心做个俯首帖耳的顺民吗?他能两耳不闻天下事 , 且放白鹿青崖间吗?退一万步来说 , 就算项羽答应了 , 刘邦能答应吗?虎榻之旁 , 岂容他人酣睡 。 他刘邦可不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傻小子 , 他聪明得很呢!


推荐阅读